探索
EXPLOE
主序星的“身份认定”
发布时间:2024-12-13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你之前读到,当核聚变点燃时,一颗原恒星就转化为了恒星。核聚变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让组成恒星的气体受热膨胀,稳定住恒星诞生时受到的气体和尘埃云的向内坍缩。在某种意义上,一颗长期稳定存在的新恒星诞生了。在那一刻,恒星的质量、亮度和大小就确定了。而在恒星的一生中,这样的稳定阶段是时间最长的,这就也解释了为什么绝大部分(90%)的恒星都排列在主序带上。

但是,恒星在主序带上的位置并不是以所处生命阶段而决定的。这是在它们诞生时就已决定。如果稳定是决定一颗恒星的存在的标准,那么大小、亮度或者温度都不那么重要了。只要一颗恒星在分子上达到稳定,那么它就没有必要按照次序出现在赫罗图的某个位置。以下全部都是主序星:大的、明亮的蓝色恒星(蓝巨星),比如角宿一;中等的、黄色的恒星(黄矮星),比如太阳或天仓五;小的、红色的恒星,比如比邻星(红矮星)。它们都占据了赫罗图上的一个特殊位置,质量的不同解释了这些恒星在主序星的弧线上的不同位置。

恒星质量越大,放出的光就越强,而且表面温度也越高,在赫罗图上的位置就偏向左上。反之,质量小则发光弱、温度低,在赫罗图上的位置就偏向右下。

我们现在知道了,恒星并不会随时间变化沿着主序星带逐渐移动直至消失。如果稳定(引力与压力达到平衡)可以让恒星加入主序星社区,那么不稳定就会把它踢出社区。

相对于天体的寿命而言,炙热、明亮的蓝色恒星的生命周期短暂。相反,低质量的红色恒星可能很难看见,但是它们是宇宙中为数最多的恒星,它们的主序星历程将会长达数十亿年。

不过,我们注意到,还有10%的恒星分布在主序带之外的区域。那这10%的恒星处在一个什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