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起来就更要小心了。若盲目地用地对空导弹、带炮瞄雷达的高炮系统发起攻击,就有可能出现如下的情况:假如遭到射击的目标是诱饵机,那么,欢迎你打,正好借此浪费对手的弹药,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保护自己的机群。无人机安装不同的任务模块,便可担负不同的使命倘若遭到拦截的目标是无人驾驶电子侦察机,那么,求之不得,正好利用这一机会窥探和收集敌方的搜索雷达、目标指示雷达、制导雷达的频率、功率等参数,测定其方位,即使被命中,也没关系,获得的电子情报信息已实时传送回去,完成使命了。如果遭到雷达波照射的目标是电子对抗无人机和反辐射无人机,那么,正中下怀,只要你的雷达开机,我就能针对无线电探测与测距装置的信息特征实施电子干扰,或趁此机会发起自杀式的反辐射攻击。在复杂的战场环境、电磁环境中,面对敌方的无人机编队,防御一方有可能会因判断和决策失误而出现该打的没打、不该打的打了,击落了无价值的诱饵机,却漏掉了最关键的无人驾驶侦察机、无人驾驶攻击机。
结果,不但难以保护己方要地的安全,还有可能使雷达警戒系统和地面防空系统面临严重的威胁。看得见,打不打-判断难在未来的战争中,某一局部战场上空有可能布满了敌我双方的无人侦察机、无人攻击机等飞行器,这种情况将会给防空指挥官带来一系列的难题:雷达装置、光学仪器等探测系统(或者目视)发现的空中目标是敌机还是友机?怎么分辨?如何处置?轻小型无人侦察机的机载设备、任务设备相对简单,这类空中机器人追求的目标是质量小、成本低、操作简单,因此往往不装敌我识别器(有时出于保密的考虑,也不宜为其配备敌我识别装置)。此种情况加大了防空系统在战场上区分敌我的难度。况且,美国等一些无人机研发大国的产品还常常被许多国家、地区、非政府武装组织,甚至个人仿制。例如,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连一级使用较多的“渡鸦”、“指针”等轻型、微型无人侦察许多无人机的外观相似,敌我难辨机,由于尺寸较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加之它们配装的控制系统、任务设备、动力装置等大都采用货架产品,很容易在市场上买到,因此,被别国“克隆”的几率很高。
伊朗就声称击落过多架美国的“扫描鹰”无人侦察机,并仿制成功,用于执行战场侦察任务。当天空中出现一大群外形相似,难辨真伪和敌友的无人机时,你能迅速判断出哪个是“自己人”,哪个是“敌人”吗?
万一打错了怎么办?既然一时半会儿难以查证清楚,也就无法立即定下射击的决心。看得见,不会打-分辨难一些先进的航空技术由于难度较高、风险较大,且不够成熟,有人驾驶飞行器暂时还不敢采用或无法使用,但相关的新技术在不会牺牲飞行员的科研型、探索型无人机上却可以大胆尝试,率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