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此类飞行器是这样阐述的:无驾驶员或“驾驶”(控制)员不在机内的飞机,简称无人机。准确地讲,目前世界各国装备使用的大多数无人机,应该称为“没有人在机内驾驶的飞行器”,它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这其中,“没有人在机内”是真的,而“无人驾驶”则未必。
现役的各类常规无人机实际上都需要接受人的指挥和管控,因为它们的“智商”很低,在复杂的飞行环境里和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往往还要由人去“驾驶”、监视、分析、判断和做出决策,只不过负责操纵它们的“飞行员”、“任务设备控制员”等现役的无人机并非都是真正的“无人写驶”不在航空器内,而是位于地面站、水面舰船或另一架飞机上罢了。为了使未来的无人机达到真正的无人驾驶、自主运行的目标,AUVSI为“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竖立的第一个门槛就很明确:具备参加资格的无人机不论在机内,还是在机外,都必须是“没有人”的,地面操控人员不得利用技术手段对其飞行活动施加任何干预,所有的任务、工作都要靠它们自己去完成。从1990年开始,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其内容包括交流研讨、技术答辩、静态评判、现场比赛等环节。
与以往的“竞技运动会”不同,此赛事活动并非一年一届,而是每届设置一个主题。若该届的比赛项目没有一支队伍达标,那么来年的较量,仍以此为命题,如果还是没人能够破解,则继续顺延,直至某年的比试有一个或多个参赛者攻克“堡垒”,才开启下一届的大赛(改换新的题目)。当然,后续竞技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逼着新一代的选手们去攀登更高的险峰,而这也正是该项挑战赛的魅力之所在。
AUVSI为历届大赛设置的课题,是事先由各国专家们经过反复研究后才确定下来的,所提出的竞赛目标实际上都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应用背景。组委会力图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将最新的前沿技术转化为现实,并向各界展示其成果。此种挑战性极强的竞赛有助于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综合研发、系统集成和多学科融合的能力,这些都是未来科技人才所必备的素质。
当某支参赛队伍设计的无人机系统成功完成某一届比赛的任务课题后,就代表着“空中机器人”参赛的空中机器人必须能够全自主飞行的功能和水平又抬高了一个档次。由此而产生的各类创新性的技术、设备、软硬件系统和实施方案,将会得到迅速的推广、应用和普及。
此亦为该项赛事潜在的目的之一。从AUVSI协会提出的竞赛规则和任务课题中,可以看出“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具有如下特点:不追求届届产生冠军,但强调观念超前,突出技术创新,要求各国的参赛队员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针对看似无法完成的复杂任务,开动脑筋,寻找对策,探索出有效的办法,用新思路、新技术、新手段和新的系统集成,攻克当时的主流产品难以解决的高难度课题。
即使某支代表队在比赛中没能完全达到目标,但只要参赛者在设计方案上有创意、竞技过程有亮点,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的组织方也会给予适当的奖励。外国大学券赛队员在进行赛前准备 自全球各大学的参赛队员们面自该项大赛启动之后,来对难度越来越高的任务课题,绞尽脑汁,屡败屡战,各出奇招,不断突破,先后花费了22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前六个任务课题。
每当国际无人载具系统协会设置的某个竞赛课题得以解决,空中机器人的相关技术水平都会取得跨越式的提升。第六代竞技课题-间谍使命虽然目前最先进的机器人间谍还是“实验室”级别的,但是其表现出来的“过人”技术已经让人们啧啧赞叹了。在不久的将来,你的办公室内或许会飞进来1架貌似小鸟或昆虫的无人机,趁你不注意时悄悄地“偷”走办公桌上的·····2009年,国际无人载具系统协会提出了第六届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的任务课题。
这是一项难度系数极高的“游戏”。参赛者需要发挥各方面的聪明才智,采取多种最新的科技手段,才有可能接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