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吴尔平,是一名化学科普爱好者。”我最喜欢用这个方式向别人介绍自己,一方面它能让我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另一方面,它也是一个让我感到自豪的身份。很多朋友都对此感到好奇,问我是怎么走上化学科普这条道路的。对于这个问题,尽管我已回答了很多次,但我仍然觉得这个历程确实很奇妙,值得我再次分享。
我和化学开始打交道是在2011年,那时候我刚上初二,学校开设了化学课,学习基础的化学知识。我的化学老师教学经验十分丰富,因此我一下就被有趣的实验、活跃的课堂,以及老师自己编写的精美教材吸引住了。后来,我们几个喜欢化学的同学一有时间就去实验室,在他的指导下尝试做各种实验,“玩”得非常开心。
当时,老师的桌子上有许多化学教科书,其中有一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化学教材。有一次,我在无意间翻开后,看到一张由实物照片制作的元素周期表,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当时想,就是这张表中的近百种元素经过组合,得到了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它们有着如此千变万化的本领,但抽丝剥茧后的真身却是这样奇妙,真的很有意思。从那以后,我就萌生了自己收集元素样品的想法。
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师的支持,在他的帮助下,我拥有了属于自己最早的几个化学元素样本,它们有的来自化学实验室的试剂,如镁、铝、锌、碘试剂;有的则来自物理实验室的器材,如导线中的铜、灯泡中的钨等。同时,老师也推荐我阅读了许多关于化学元素的科普图书,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西奥多·格雷编写的《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通过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早就有人在狂热地收集和化学元素相关的样本,并把它作为专业的收藏。随着这本书的问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这些元素,售卖元素样品的商家也大增,这使得我收集样品的速度变快了很多。
我把收集化学元素样品当作一种获得乐趣的方式,很享受在寻找和购买样品之后等待包裹到达、把样品陈列好、拍出漂亮的照片,以及记录下其背后的信息这个过程。这些照片和文字的素材被我保留了下来,不知不觉就积累了许多资料和样本。我曾尝试着把我创作的文字和图片分享给好友,希望让其他人,尤其是像我一样的学生喜欢上化学。
有图书编辑邀请我出版一本科普书,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分享学习化学的经验。我没有立即答应,因为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去开辟一条前人未曾踏足的道路,做出一本有特色的科普作品。
2016年底,我等到了这个机会。我在拜访美丽科学团队梁琰老师时,用他实验室的显微镜观察了我手边的一些样品。没想到,原本细微、精致的结构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了精美绝伦的景象,让我感到无比震撼。
惊讶之余,我开始思考,通过显微摄影的方式展现这些神奇的元素单质是不是一个好主意?答案是肯定的。那些能够颠覆我对元素原本认知的照片、我真真切切与这些元素样本打交道时获得的阅历,我应该把它们分享出来,让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以独到的视角重新审视“化学元素”这个概念,并感受到化学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当然,也希望他们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奇妙,那种感觉真的很棒。这便是我创作《美丽的化学元素》,并走上科普这条道路的原因了。
我的创作过程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玄妙,如果真的说有什么让我获得灵感的诀窍,答案无非是:我在努力地把属于每个元素最漂亮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并且分享能够打动我的、我也认为有趣的知识。仅此而已。
(作者系悉尼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