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鱼大王
发布时间:2025-02-02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
放大
缩小
】
记者:为什么要开展鱼类遗传育种?
桂建芳:中国有句古话“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包括鱼类在内的养殖生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会通过表型反映出来。比如,同一种水生动物,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有的个体抗病,有的容易被病毒侵害。这些表型差异就是遗传多样性的体现。
通过遗传育种,可以选出人们需要的、更加优良的品种,包括生长速度快、抗病害、产量高或风味更好的品种,进而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记者:您从事鱼类遗传育种工作40多年,取得了很多成果。您是如何与鱼类遗传育种结缘的?
桂建芳: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考入武汉大学。读研时,我和武汉大学教授余先觉、周暾做了几年鱼类细胞遗传学研究。当时,我对30多种鱼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分析,获得它们的染色体组型。我发现,大多数鱼类拥有48条或50条染色体,但银鲫却有150多条染色体。后来,我进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加入该所致力于银鲫育种研究的蒋一珪研究员课题组,从此和银鲫结下了不解之缘。
银鲫比较奇特。它不同于一般二倍体鱼类,是一种多倍体鱼类,且具有单性雌核生殖的特征。经过近半个世纪、四代人的不断努力,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打造出5个鲫鱼新品种,即异育银鲫、高体型异育银鲫、“中科3号”“中科5号”以及和长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培育的长丰鲫。
这5个鲫鱼新品种带动了产业发展,使我国养殖鲫鱼年产量由20世纪80年代不足5万吨增至约280万吨。
记者:您认为鱼类遗传育种工作的难点是什么?
桂建芳:解析物种的基因组、找到决定某一性状的主效基因,以及基因编辑技术都是鱼类遗传育种的难点。其中,最难的就属解析基因组。基因组像一本“天书”,想读懂这本书要颇下一番功夫。
我们要在“天书”中找到决定某一性状的主效基因,对其进行编辑。比如,鲫鱼美味,但刺很多,特别是有不少很小的肌间刺,吃起来很麻烦。5年前,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高泽霞和学生在模式鱼斑马鱼中鉴定出了调控肌间刺发育的主效基因。之后,我们团队和高泽霞团队一起,采用基因编辑方式,抑制了这一基因的表达,从而去掉了惹人烦的肌间刺。预计未来2年至3年间,这个新品种将通过审批并得到推广。
除此之外,培育一个新品种要经过多代筛选,导致育种周期较长。这给育种工作造成一定难度。我们选育一个新品种,一般要经过四代筛选。特别是一些大型鱼类,比如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每一代都要经过4年至5年才能成熟,四代就需要近20年。之后,科研人员还要对新品种进行2年的中试。
培育“有利环境”的鱼类品种
记者:您认为目前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桂建芳:水产养殖会给水体造成一定影响。近年来,我们积极倡导生态养殖,希望水产养殖业遵循生态农业的理念,走上绿色发展道路。
稻鱼综合种养就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有机结合。农民在稻田中放小龙虾、黄鳝、泥鳅等水产动物,一方面可以提高稻田产量;另一方面这些水生动物进入稻田捕食害虫,可以少打农药。我们提倡的另一种生态养殖模式是大水面养殖。这种利用大型水域进行水生生物养殖的模式,既能够保水和净水,又可以产出品质更优的水产品。
这给遗传育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比如育出适合在稻田浅水中养殖的新品种。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审定了一些适于稻田养殖和大水面养殖的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