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6年出版的科幻小说《严厉的月亮》中,美国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描述了一台具有自我意识与情感、能够跟人类进行对话和交流的思想型电脑。它帮助由地球移居过去的新生月球人展开武装斗争,终于在月球上获得了独立自主权。由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参与剧本创作、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则有一幕恐怖的场景:在一艘从地球出发飞向土星的宇宙飞船上,控制飞船的大型计算机突然反叛,设计谋杀了处于“冬眠”状态的几位宇航员。唯一幸存的宇航员不得不与其展开较量,最后终于夺回了主动权。
早在计算机刚被发明出来不久,科学界就有对于“思维机器”可能存在风险的忧虑了。1951年,英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之父”阿兰·图灵告诫说:“……它们可以通过互相交流来增进它们的心智。所以,到了某一个阶段,我们将不得不考虑机器控制世界这个问题了。”过后不久,计算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匈牙利裔美籍数学家冯·诺伊曼首次提出,随着技术的加速进步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人类历史似乎即将面临某个本性奇点,自此人类文明将很难延续。
20世纪90年代初,“奇点”一词被美国计算机专家和科幻作家弗诺·文奇引述,并进行了“改造”,用来描述那种无情的、飞速前进的科技发展最终将达到的一种临界聚集状态。他认为,人工智能、人类生物改良或脑机接口这样一些由超人类智能驱动的进步极其迅速,很可能会引发奇点来临。后来,美国发明家和思想家雷·库兹韦尔对“奇点”(Singularity)的概念和涵义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释,并用“奇点”来表示独特的乃至无法掌控的事件以及种种奇异的影响。
在科学史上,与奇点相似的概念被称为“范式转移”。这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某种新概念或新技术的到来彻底摧毁了人们以往理解事物的方式,导致“科学革命”的发生。而据奇点理论可以推测,人工智能研发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智能爆发”和“超级智能”的出现。
近来有学者提示说:能够自行处理信息的人工智能,堪称能够做出决策的行为者。人工智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能够自行做决策、创造新想法的技术。还有一种预示:21世纪前50年内,人类社会将作出艰难的抉择,允许智能机器拥有成为我们的仆人、伙伴或主人的潜力。身处已经到来的智能机器时代,我们再不能以看待过去的视野,去理解必将超越它的事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