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KEPU
中草药:柴胡
发布时间:2025-03-30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柴胡属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偏爱山坡、丘陵、林间空地等朝阳、干燥又通风的环境。充足光照契合柴胡生长需求,干燥通风能有效减少病害,助力柴胡茁壮成长。
初春,柴胡和其他小草一起从土里“探”出脑袋。它的主茎大概3-5厘米,高度约为15-30厘米,长相好似小龙虾的腿,歪歪扭扭地在草丛中簇拥生长。到了炎炎夏日,柴胡迎来了花期,在主茎顶端展开伞状分茎,每条分茎上精心点缀着12-13朵小碎花,颜色有黄有白,显得十分可爱。柴胡的叶子和垂杨柳的叶子颇为相似,不过杨柳叶向下垂拂,而柴胡叶则向上生长,展现出别样姿态。
金秋时节,对于柴胡而言,是繁衍后代的关键时期。主茎上的小花儿借助风和小昆虫的帮忙完成授粉后,细小如粉尘的籽粒便会纷纷脱离植株,随风四处飘散,寻觅生长之地,从而开启新的生命旅程。
关于柴胡,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地主家有姓胡和姓柴的两位长工。姓胡的长工生病后被地主赶出家门,姓柴的长工看不惯地主的行径,便追随姓胡的长工一起逃到山中。姓胡的长工又病又饿,拔了几棵形似竹叶的植物咀嚼根茎,感觉身体轻松了许多。姓柴的长工知晓后,又拔了一些给姓胡的长工吃,不久后,姓胡的长工就痊愈了。后来,他们用这种植物给人治病,乡亲们便以两人的姓将这种草药命名为柴胡。
在中医药领域,柴胡的药用价值极高。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柴胡能治疗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还可推陈致新。明代《本草汇言》也提到“清肌退热,柴胡最佳”。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用柴胡为主药,搭配黄芩、人参等制成小柴胡汤,专门治疗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少阳病症”。著名的逍遥丸中,柴胡也是主药之一,和当归、白芍等配伍,能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多种症状。
现代研究表明,柴胡富含挥发油、脂肪等成分。其水煎剂有解热作用,能抑制疟原虫发育,对结核杆菌和流感病毒也有抑制效果。
柴胡,这种生长在山间的植物,有着独特的生长特性与丰富的药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与悉心保护,使其在自然与医学领域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