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KEPU
长二F火箭:我长新本事了!
发布时间:2025-04-27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我是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4月24日17时17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托举着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带着3名航天员,精准驶向预定轨道,圆满完成发射任务。这次执行任务,我铆足了劲,一口气完成32项技术升级,就为了给航天员们和空间站任务稳稳保驾护航,妥妥实现“技能大爆发”。    我给自己装上了“行车记录仪”。升空时,8台高清摄像机首次覆盖全身,就像给我安上了特殊的“眼睛”。从二级发动机喷口跃动的橘红色火焰,到神舟飞船平稳分离,这些画面都能实时清晰地呈现在测发大厅的屏幕上。    这是我首次搭载全国产化高清摄像头,以前只能拍摄3个关键位置,现在一下子增加到了8个,我的外壳、二级发动机尾部、神舟飞船等关键部位都能被清晰记录。有了这全景“行车记录仪”,地面的科研人员就能从更多视角、更全面地实时观察我的飞行状态,还能精准判断关键分离动作是否到位。    我还彻底告别了“黑匣子”。这次任务,我的遥测数据传输速率大幅提升。以前每秒只能传输2兆的数据,现在直接飙升到5兆,快得让用了24年的“老硬盘”——回收式存储器都跟不上,只能光荣“退休”。    以往,正常飞行过程中,我的部分关键数据得存储在“黑匣子”里,等返回舱落地后再回收分析。现在,凭借5兆比特/秒的传输速率,每秒能传输约100页A4纸的扫描文档,关键数据的可靠传输能力全面增强,太空数据“秒回地球”。    “鱼航员”又出发啦!    神舟十八号任务期间,我国科研团队在空间站搭建起斑马鱼与金鱼藻构成的二元水生生态系统。在失重环境下,这个“太空水世界”稳定运转43天,打破国际同类系统太空运行时长纪录,更实现斑马鱼在轨产卵。    新一批上天的斑马鱼,既有普通的野生斑马鱼,也有经过基因改造、敲除特定基因的斑马鱼。    科学家们花了十多年研究发现,这个被敲除的基因能帮助对抗骨头变脆和心脏变形的问题。但地面模拟的失重环境和太空真实环境不一样,这个基因在真正的太空里到底有没有用,还要验证。
     等这些“鱼航员”完成太空之旅回到地面,科学家会仔细研究它们身体里的蛋白质、基因这些微观层面的变化。斑马鱼和人类都是脊椎动物,类似基因超过80%,生病时身体的反应也差不多。因此,研究斑马鱼在太空的变化,不仅能帮我们解决航天员的健康难题,还能给长期卧床的病人带来希望——他们同样面临骨头变脆的困扰。太空实验的成果,或许能为改善这类人群的健康状况找到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