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新能源基地先导工程100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马达轰鸣。工人们有的铺草,有的压草,一个个草方格展现在眼前。另一边,沙障铺设机将芦苇秸秆嵌入沙子中,用一个个“田”字格将流沙锁住。
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20万千瓦光伏项目区,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光伏支架和组件,为即将进行的电气安装调试和板下生态治理施工做准备。
投产后,板上年发电量达3.6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2.3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5.6万吨、氮氧化物73.4吨。板下还种植了黄芩、沙棘等林草作物,形成了稳定防风固沙带,达到‘生态+产业’双赢。
成立于1960年的国营新华林场是“三北”防护林体系众多林场之一,经过三代林场人的接续奋斗,这里的荒漠逐渐变为林海。2023年6月至今,国营新华林场构建起“草固沙、乔锁边”立体防护体系,采取“林场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手段,集中歼灭5000亩沙地,累计栽植植被265万株,林草覆盖率由2023年的65%增长到如今的88%。
沿着黄河岸边前行,是磴口县刘拐沙头,这里是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握手”的风沙口。过去,这里植被稀少,大量黄沙倾入黄河,造成河床逐年抬高。如今,这里绿意盎然。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17.5公里的灌乔草阻沙带郁郁葱葱,像一道绿色长城,阻挡着风沙侵袭。
巴彦淖尔市因地制宜,创新出多种治沙模式,为沙漠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光伏+梭梭”“光伏+四翅滨藜”“光伏+柠条”模式,让沙漠成为了绿色能源宝库。在磴口县的沙漠(沙地)治理区,工人们通过拉大光伏板间距、抬高板前高度、扩大板后间距,在光伏板之间预留空地,栽植具有产业优势的抗旱节水沙生灌木——梭梭、四翅滨藜,接种肉苁蓉等举措,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不仅实现了生态修复,还为农牧民带来了经济收益。
内蒙古巴彦淖尔蒙能能源有限公司10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磴口县85万千瓦子项目区,就是这一模式的成功范例。项目运行周期内年均上网发电量可达14.5亿千瓦时,完成生态治理面积约2.6万亩,实现了新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的双赢。
此外,巴彦淖尔市还创新打造了“工程固沙+灌木造林+经济林+林下经济+湿地保护修复+沙漠旅游+农牧民利益联结”模式、“渠林路田”防护林网模式等,不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产业链,还解决了林与地争肥、抢光等问题,既实现了扩绿兴绿,又保障了粮食安全。
与此同时,巴彦淖尔农机生产企业也积极投身治沙事业,自主研发治沙机械装备。目前,当地农机生产企业已成功研制出履带式多功能植树沙障车等8种压沙机械,配置自卸车斗、水罐、高压水泵、仿型压草轮、开沟装置等,功能丰富、性能优化。巴彦淖尔市积极推广应用这些治沙机械装备,推动全程机械化作业,全市治沙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较传统人工治沙效率提高5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