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建筑有哪些关系?在办公室里遥控整个工地、在施工现场上演“机器人总动员”……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与建筑业融合,传统建筑业逐步实现提质增效,焕发新生机。
如何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建筑业融合?智能建造提速,还需迈过几道坎? 数字平台成“得力干将”。 深化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推动自动化施工机械、建筑机器人、三维(3D)打印等相关设备集成与创新应用;推进智慧工地建设等。 在深化BIM技术应用方面,一些项目团队尝试把BIM技术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打造集管理、生产、监控和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工地平台。
6月,重庆东站正式开通运营,这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重庆东站总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建筑体量庞大,施工内容繁杂。在建设过程中,基于“BIM+GIS”技术搭建起的重庆东站智慧建造管控平台,成为管理团队的“得力干将”。
平台页面中央是重庆东站的GIS模型。通过创新航线设计方法与优化建模算法,建筑团队可以用普通消费级无人机进行摄影、测量,大大节约建模成本。当仿真建模图被放大后,每条道路、每个塔吊、每栋建筑都清晰可见。
平台不仅可完成面积测算等基本操作,还能与现场智能化装备联动,通过物联网监测风险点位,传输实时数据,护航工地施工安全。当我们点击页面上这个绿色的点位,它就能显示出塔吊的高度、力矩比、点位风速等信息。为了实现分钟级监测,项目团队在施工现场布设了骨干网桥。它就像一个大Wi-Fi,能把数据迅速分发给平台服务器。
平台为项目带来了巨大效益。在安全管理方面,它填补了人眼看不到的盲区,为工人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在施工规划方面,曾经需要开无数次会、反复协调的施工道路组织问题,也在平台的帮助下迎刃而解。
虽然人工智能落地建筑行业仍面临诸多难题,但其应用潜力不容小觑。在数据互通方面,人工智能有望通过整合数据,打破信息壁垒,解决因数据不连通、接口不统一导致的“信息孤岛”问题。在技术管理方面,人工智能有望优化施工图纸管理、编制施工计划,提升工作效率。在安全管理方面,人工智能可智能识别风险点位,全时段护航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