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见过的?上传图片试一试
+
* 上传图片后会自动进行搜索
* 请上传不大于4MB的图片
科普
KEPU
播放速度
恐龙“天团”齐聚上海,讲述侏罗纪那些事
发布时间:2025-07-13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侏罗纪时期最大最凶猛的食肉恐龙和平永川龙、最早飞上蓝天的“四翼恐龙”顾氏小盗龙……这个夏天,正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出的“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上,来自全国12家科研院所和科普场馆的118件代表性恐龙标本和重要模型齐聚一堂。

此次大展秉持“一展看全国,一眼看亿年”的策展理念,以地质时代演变为明线,从各馆“镇馆之宝”级珍品恐龙化石标本中精选展品。本次展出的展品种类覆盖不同地质时代、不同恐龙类群,突出中国恐龙重大研究成果。每一件珍贵恐龙化石,都蕴藏着一个悠远的生命奇迹,背后也都有一个精彩的发现或研究故事。

“中国第一龙”走进上海

踏进展厅,穿过生命史诗的序言区,就进入了古老神秘的云南禄丰动物群天地。这里正是恐龙在三叠纪大灭绝后,于侏罗纪早期霸气崛起的最佳见证。

这里的“顶流明星”非“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正模标本)莫属。其身长足有6米,昂首挺立时身高超过2米,它头小嘴尖,脖颈修长,后肢格外粗壮有力,这是典型的基干蜥脚类恐龙风范。在亿万年前的侏罗纪早期到中期,它就漫步在中国西南部的广袤土地上。

别看它现在静静伫立,当年它可是位“多面手”,科学家推测其很可能具备两足行走的灵活身手,醒目的“大爪子”无论是摘取高处的鲜嫩枝叶,还是作为防御的“秘密武器”,都相当实用。作为植食界的一员,它的牙齿边缘带着细密的锯齿,简直就是为切割植物叶片而生的“天然剪刀”。

“中国第一龙”的称号,承载着沉甸甸的民族骄傲。许氏禄丰龙是第一种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发现、挖掘、研究、命名、装架并展出的恐龙。

时光回溯到1938年,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先驱卞美年、杨钟健等在云南禄丰的地层中发现了这种恐龙化石。为了致敬在杨钟健学术道路上给予重要帮助的德国古生物学家许耐(Schneider),这具珍贵的化石被其命名为“许氏禄丰龙”。许氏禄丰龙标本的发现,揭开了中国恐龙研究的序章。

亚洲最大肉食性恐龙也来了

展厅里另一位重量级“巨星”是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和平永川龙。

“和平永川龙头颅巨大,牙齿锋利,体型巨大,是中国大型兽脚类恐龙的代表,在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称霸一方。” 上海科技馆藏品保护与研究中心李必成主任介绍说,它那副长达9米的完整骨架,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肉食性恐龙骨架之一。

想象它生前昂首阔步的模样,头高高抬起时,足足有5米高。科学家估算,这位史前巨兽活着时体重高达6吨至8吨。

更令人惊叹的是,现场展出了和平永川龙那颗几乎100%完整保存的、长达1米的硕大头颅化石复制品,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稀世珍宝。近距离观察,那森然的巨口、锋利的齿列,仿佛还在诉说着侏罗纪丛林里最顶级的掠食法则。

李必成告诉记者,和平永川龙的发现意义非凡:“它的横空出世,彻底打破了早期在中国乃至亚洲没找到大型肉食恐龙的僵局,是一次重大突破。”

带羽毛的恐龙印证鸟类起源

继续向前,羽毛恐龙区域围满了观众,这里讲述着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故事。

长臂浑元龙拥有类似翼龙及蝙蝠的皮膜质翅膀,虽有羽毛,但较为原始,主要靠翼膜滑行,有点类似现在蝙蝠的飞行方式,是恐龙飞向天空的另一种尝试。

展柜中,赫氏近鸟龙化石也是不可错过的。“赫氏近鸟龙生存年代比始祖鸟还要早1000万年左右,它是最早具备羽毛结构的恐龙,其化石石板上清晰的羽毛印痕和蕴藏在其中的黑色素体,为研究早期羽毛颜色复原提供了重要证据,复原后,其头部颜色鲜艳,翅膀黑白分明。”李必成解释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介绍说,赫氏近鸟龙和长臂浑元龙虽体型较小,却是研究鸟类起源的重要标本。它们本身是一类小型的、和鸟类关系比较近的恐龙,保存了完整的骨骼,以及皮肤、皮膜等软组织结构。另外,它们还提供了一些恐龙具备飞行能力的证据,在世界上都是特别少有的珍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介绍说,最近二三十年来,中国东北地区发现了大量带羽毛恐龙及残留恐龙特征的古鸟类化石,成为国际恐龙研究的热点,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提供了大量的化石铁证。

除了以上“明星”恐龙标本或化石外,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精美恐龙展品。如来自河南自然博物馆的巨型汝阳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恐龙之一;来自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合川马门溪龙,是巨型蜥脚类恐龙中的老牌巨龙,曾长期霸占“亚洲第一龙”的宝座;同样来自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天府峨眉龙,是侏罗纪中期蜥脚类恐龙巨型化发展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