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号”像一个‘六边形战士’,它既是新型绿色智能技术的试验船,又是深海装备应用、调试、测试的支持船,还是科学家开展深海海洋调查的‘海上移动实验室’。总长110.8米的“未来”号,满载排水量7000吨,最大航速超15节,定员80人,续航力大于1万海里,自持力超60天,具备无限航区航行能力。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计划,海上自主水面船规则将在2032年强制实施。船舶业必须加大自主船舶的研发力度以适应新的规则。与传统科考船或试验船相比,‘未来’号的模块化程度很高,船上有很多接口,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接入各种船舶装备和部件,让它们在随船航行中,进行实海工况测试。可接入测试的装备大到发电机组、配电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智能航行系统、深海绞车,小到导航雷达、操舵系统、泵组、阀件,都可以便捷加换装。
为何要留下如此多的接口?船舶发展的趋势是船体越来越大、越来越智能、能源供给方式越来越环保。在船舶新技术产业化应用前,需要进行中试等试验验证,‘未来’号希望通过对新技术的‘边应用、边试验’,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在“未来”号的船尾,一个高高耸立的A型吊架引人注目。吊架顶端,吊重150吨的数字透露出它的“实力”。随着技术的发展,类似‘蛟龙’号、‘奋斗者’号这样的海洋装备会越来越多,‘未来’号可以搭载、吊装潜水器和海洋装备,帮助它们进行海底作业、水面作业、海底探测。
甲板上有吊架,船体、船舱内还有一系列的软硬件设施,助力海洋装备的海试。“未来”号配备深海装备海上试验与作业保障系统、水下声学系统、月池系统和多学科、多功能实验室,可以布放、回收、运输深海装备,还可以进行水面水下探测、通信与定位以及试验指挥调度,满足各类深海装备海试验证、机动搭载与作业保障需求。人类逐梦深海的梦想召唤着一代代科学家向大洋深处挺进。“未来”号的船载实验室和声学探测系统等科研设施,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到深远海获取环境数据、开展深海装备试验,同时对收集的海洋样品和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海上移动实验室”。
走进“未来”号驾驶舱,一整面墙的显示屏上,显示着舵机、推进电机、操舵仪等仪器的实时数据,船舶状态与各项关键数据一目了然。 智能感知设备,实时采集船上器件、设备及系统的各项关键数据,并对实采数据进行评价,为科研团队技术迭代提供依据。此外,“未来”号搭载的自主研发智能信息系统MarineNet和动态测试系统,可实现全船数据的采、存、算、管、用,并实现船岸数据的互联互通。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的数字化试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