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见过的?上传图片试一试
+
* 上传图片后会自动进行搜索
* 请上传不大于4MB的图片
科普
KEPU
播放速度
海洋热浪
发布时间:2025-07-29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自然资源部获悉,受东海低压的影响,预计7月28日至29日,东海将出现一次大浪到巨浪过程,江苏、上海、浙江近岸海域海况较差,国家海洋预报台今天(27日)下午发布海浪蓝色警报。
受东海低压的影响,预计7月27日夜间到28日白天,黄海南部、东海将出现3到5米的大浪到巨浪区;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近岸海域将出现2到3.4米的中浪到大浪,近岸海域海浪预警级别为蓝色。请在上述海域作业的船只注意安全,沿海各有关单位提前采取防浪避浪措施。
为何会有巨浪?中国科学家构建了全球首个基于高分辨率海洋再分析数据的混合层热收支诊断框架,系统揭示了2023年席卷全球的极端海洋热浪的相关机制,为理解和预测未来极端海洋事件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海洋热浪是指海洋水温在一段时间内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的现象,通常持续数天至数周,被视为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指标。2023年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全球海表温度和海洋热含量均创历史新高。作为地球气候的“总调节器”,全球海洋为何也同步“发烧”至历史极值?
科研人员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利用ECCO2(海洋环流与气候评估二期计划)高分辨率日尺度海洋深层的数据资料,开展混合层热收支分析,定量刻画了2023年全球海洋热浪在强度、持续时间和空间覆盖上的空前特征,首次厘清了全球四大关键海区热浪的不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短波通量增强和混合层变浅,西南太平洋云量减少和平流增加,而热带东太平洋海洋平流增加。
据介绍,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对于揭示此类复杂气候现象的内在机制、提升全球气候预测能力和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构建基于物理机制的预报系统、强化海洋多要素实时监测,以及深入开展极端气候事件的预警研究,对于应对未来气候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