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采油一厂井下油水分离注采开发技术试验区现场,工程师正拿着近期油样仔细比对,只见试管中的深色液体占比不断增加。这一变化,意味着油样的含水率不断降低,标志着该技术可以让含水率高达98.9%而濒临关停的油井“重获新生”。
这项被业内称为‘地下小循环’的技术,蕴藏着颠覆传统的智慧:大庆油田井下油水分离注采工程师说,这一技术如同在井下建了座“智能工厂”,利用聚并、浅槽、重力驱等原理,将采出液在井下直接分离,水回注到另一油层,低含水油液则被举升至地面。这一过程把传统的“地面—地下”大循环变成“地下两层间”小循环,不仅让封存13年的葡I组油层重新出油,还在不钻新井的情况下实现井网“加密一倍”。
试验区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液下降89.8%,井口含水率由98.9%下降到79.1%,下降近20%。这项工艺推广后,有望使高含水油田、废弃油田和低丰度油田再次实现经济有效开发。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德民所言,“地下小循环”技术有望引发“老油田复采的大变革”。该技术让极高含水甚至封存的油层“起死回生”,更让“三次采油”后的废弃区块迎来“四次采油”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