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颂的出生地厦门同安,当地苏颂公园内一座高12米,底座宽7米的红色木结构装置格外引人注目。
这台名为水运仪象台的仪器用水做动力,通过巧妙的机械装置精准控制水流,使内部天文装置与天体同步运行,既能观测星象、也能演示天象变化,还能精准报时。
如此精妙的仪器就是由苏颂设计发明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内部带有擒纵器机构——这与17世纪欧洲机械钟表中的锚状擒纵器在设计原理上非常相似,但比其早了六七个世纪。国际上普遍认为,水运仪象台是机械钟表的先驱。
据史料记载,水运仪象台原件在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落成,是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学装置,但因历经数代,现已不复存在。
幸运的是,苏颂在建造水运仪象台时,留下了图文式设计说明,其中不但详细记述了仪器建造的过程,并且以图解形式阐明了其总体构造、各个部件以及制造方法,使后人得以对该仪器进行复原。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全球水运仪象台的复制品数量大概有10个,分布在世界各地。
耸立于苏颂公园的水运仪象台制作于2011年,是中国首台按1∶1比例仿制的仪象台,足有3层楼高。它分为三层,顶层为龙柱支撑的天文观测平台,中层放置一个大圆球用以演示天象变化,底层设有5层木阁,阁内放置木偶,可通过摇铃、敲钟、示牌、击钲、击鼓等方式报时。1000多年前,苏颂通过其研制的水运仪象台,观测天象绘制星图。星图上记录了1464颗星星,比3个世纪后欧洲天文学家观测到的还多400多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