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的鼓点、强烈的节奏、动感的音乐……舞者在中心舞台展示高难度动作,台下观众一片热烈欢呼。这正是巴黎奥运会新增项目——霹雳舞的比赛场景。
北京时间8月10日凌晨,在巴黎奥运会霹雳舞女子组比赛中,中国选手刘清漪以2∶1战胜荷兰选手英迪娅,赢得铜牌,这是奥运霹雳舞项目决出的史上首枚奖牌。
听到“霹雳舞”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会联想到“擦玻璃”“传电流”“太空步”等中国80年代流行的舞蹈动作。但此“霹雳舞”非彼“霹雳舞”,奥运赛场上的霹雳舞,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布朗克斯街区,是一种街头范儿十足的城市舞蹈。
在发展过程中,霹雳舞大量吸收巴西战舞、体操、中国武术的技术和动作,如今的霹雳舞分为摇滚步(TopRock)、腿部动作(Footwork)、空中定格(Freeze)和整体移动(Power Move)四大内容。
霹雳舞表演及比赛规则围绕“挑战”模式设计。男运动员或女运动员在舞台上各自有1分钟时间展示并回应对手,如此往复三轮,即完成一场对决,最后由裁判判定哪一方获胜。
霹雳舞是属于无须知道每个动作的名称,就能理解和享受的运动。比如,霹雳舞表演通常以摇滚步开场,然后身体逐渐自上而下贴近地板,开始做地板动作,包括极具视觉观赏性的旋转、细腻的排腿,以及伏地、过渡等。而定格则是在行云流水的动态套路中,突然做出某个难以保持的倒立动作,宛若击败地心引力,将整个表演推向高潮。
赛场上的霹雳舞是打分项目,但与拥有严格规则体系的其他奥林匹克项目相比,它呈现出极强的个性化。比如,舞者在比赛中的音乐并不是自主选择,而是由唱片骑师(DJ)随机播放,舞者需要根据随机音乐自主选择搭配动作、形成比赛风格,赢得现场裁判认可。
早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闭幕式表演上,霹雳舞就曾亮相。在奥林匹克运动年轻化的大背景下,霹雳舞这一曾被认为是“街头运动”的项目终于在巴黎奥运会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