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地区“一带一路”重要空中节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主体工程竣工。从高空俯瞰,40万平方米的T3航站楼犹如黄土高原上的青铜巨鼎,静待乘客从这里踏上空中丝路之旅。
机电系统如同机场运行的中枢神经。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综合运用了多项高端机电技术,确保机场高效运行。日前,记者走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探访这些机电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
智能化手段助力复杂管道排布
跟随技术人员,记者来到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主楼中部的行李分拣厅。抬头看向天花板,只见大小不一的管道如蜘蛛网般密布,或平行排列、或交叉而过,行李输送带穿越其间,直达地面。
“行李分拣厅总面积1.4万平方米,配备了甘肃省最大的机场行李系统,行李输送带总长38公里。”中铁建设中川国际机场项目水暖技术主管王剑锋说,“行李系统贯通航站楼上下4层的空间。机电管线需穿插布设在行李输送带上方至少1.2米的高度,与托运行李最近距离只有50厘米。”
这给施工带来了极大挑战。机电管线涉及电气、给排水、消防等10余个系统。管线排布不仅要绕开行李钢制平台,还要整齐美观。“这导致行李系统的机电管道非常复杂。”王剑锋举例说,某处通风管道在123米内翻了32个弯。
项目团队采用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解决此类难题。“在施工前期,团队运用BIM技术进行设计,以3D模型模拟管线排布,优化综合布局,避免与行李平台及吊架碰撞。”中铁建设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项目机电总工程师宗东旭说,团队同时最大化利用梁窝等空间保证标高,使用上下或左右翻转的方式安装行李平台和吊梁之间的机电管线。
项目团队还采用全位置管道焊接机器人、智能运维机器人提升管道安装、运维效率。“焊接机器人可辅助完成管线间距微小的管道组装,效率较手工方式提升3倍。运维机器人则能随时检查机房设备运行状态,自动排查问题并反馈。”宗东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