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加拿大国家博物馆的脊椎动物化石管理员、古生物学家戴尔·罗素(Dale Russel)做出了一个著名推论:类似伤齿龙的物种如果在白垩纪—第三纪的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不但会进化得更聪明,而且将拥有类似人类的外表。
罗素发现,伤齿龙在进化过程中,脑容量在持续地增加。虽然伤齿龙的智商远低于现代人类,但已是其他恐龙的6倍。他认为,若伤齿龙持续进化至今,脑容量将达到1100立方厘光(接近于人类)。伤齿龙的爪子已能做出某种程度的抓取动作,罗素认为如果它们进化至今,将拥有三根手指,第一指可以做出和其他指不一样的动作。他与艺市家兼动物标市剥制师蒂·瑟昆(Ron Sequin)一起制作出了先进的、有智能的击来伤齿龙模型,并将这个虚构的动物命名为类恐龙人(Dinosauroid,见左图)。
少数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个演化过程是可能的,例如大卫·诺曼(David Norman)和克里斯提亚诺·达鲁·沙索(Cristiano Dal Sasso);而其他科学家,例如格里高利·保罗(Gregory Paul)和托马斯·荷兹(Thomas Holz)
则认为,拥有大型脑部、高智能的伤齿龙科恐龙将维持标准的兽脚类恐龙身体,而非拥有类似人类的身型。
冰期动物群(如乳齿象)之嫌,他们很有可能也会对恐龙痛下杀手。因此,即使没有6550万年前的小行星终结恐龙,恐龙也很有可能不会在地球上存活太久,因为它们很可能会被石器时代的人类全部杀光!
假如像一些古生物学家构想的那样,一些恐龙进化出了足够大的脑部,这种情况下又会发生什么呢?
伤齿龙这类恐龙在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就已展现出了自身的进化优势。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采访时,美国俄亥俄大学古生物学家兼解剖学教授拉里·威特默(Larry Witmer)曾将伤齿龙比作“狡猾的狐狸”。因为与它的体型相比,伤齿龙有相当大的大脑,可以靠两条腿直立,还是短跑健将。它们还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眼睛的位置比其他大部分恐龙的要朝前,这样的生理构造使得伤齿龙拥有深度知觉。此外,它们还是群居动物。
假如伤齿龙继续进化呢?它会成为体型矮小的人类的直接竞争对手吗?人类现在会不会正和满嘴尖牙的智能恐龙共享地球呢?想想就觉得恐怖。
是不是非得灭绝呢?
从某种角度说,“假如恐龙没有灭绝”这个问题本身就毫无意义。为什么呢?因为恐龙本身就是没有灭绝啊。大量证据表明,现代鸟类与这些史前巨兽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
事实上,大家关心的不是现代鸟类为什么会是恐龙的后代,也不是鸟类怎么就成了恐龙的后代这种科学细节。点燃人类想象力的是那些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很久的巨兽,如甲龙、蜥脚类恐龙、兽脚类恐龙和它们的同类。这些巨兽已经彻底从地球上消失了,永远消失了。
这就引出了最后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些巨兽是不是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让我们展开一个思维实验,自己来寻找答案。
化石记录表明,一般的规律是,每过400万年左右,一些物种会极具规律性和准确性地从地球上消失。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体型大的物种相比,体型小的物种可能更能适应生存环境的改变。
现在想想看:灭绝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来说或许十分必要。想理解这个论点,请做做下面这个思维实验。
想象一棵典型的生命树。起点是树干底部,它代表了落户于这棵树的首批物种。(想象一下鱼类初次在陆地上行走、呼吸空气的情形。)随后的几代都成功地在陆地上存活下来,新物种也逐渐进化出不同的适应陆地生存环境的方法(例如长出四肢、爪子或皮毛等)。这批新物种代表了这棵生命树树干上长出的树枝。
但也有一些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做的努力是以失败告终的。这种情况下,一些物种灭绝了,或为了能够存活下来而做出了改变。这些物种代表了生命树树干上长短不一的树枝和从树枝上掉落下来的分枝。这棵生命树上仅有一部分树枝(即物种)存活到了现在。这种情况下,生命树最终变得七零八落。
现在想象一棵没有一个物种会灭绝的生命树。这棵生命树上每一枝由首批物种进化而来的树权(即物种)都会不断进化,存活到现在。这棵生命树不停地开枝散叶,每个物种都会进化出新物种,新物种在自然环境中不停地开拓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的席位。这样一来,地球上整个生物体系内将会充斥着数不清的物种,地球上可利用的资源被每个物种不停吞噬着。当生物多样性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时,物种形成将慢慢停止。
食肉还是食草?
恐龙既有食草的也有食肉的,不过,恐龙时代的草(被子植物)并不繁盛,因此,我们将吃植物的恐龙称为植食性恐龙。
肉食性恐龙是二足动物,它们通过后肢站立和行走,这使得它们可以快速奔跑以追赶捕获猎物。它们有巨大的可以进行撕咬的牙齿和能够前伸进行捕捉的前肢,通过髋部沉重的尾巴来保持身体平衡。所有的肉食性恐龙,无论是小鸡大小的细颚龙还是40英尺(1英尺=03米)长的霸王龙,都是这种身形。
植食性恐龙需要比肉食性恐龙更大的肠道来存放更多的食物。当早期植食性恐龙进化出来时,它们沉重的内脏使它们难以保持平衡。后期的种类进化为四足行走,它们发展出长颈来移动寻找食物。这样,像迷惑龙那样的基市类型就进化出来了。
同时,另一些有巨大肠道的植食性恐龙的内脏悬在后肢之间。这些恐龙仍然能够保持平衡并且依靠后肢行走。禽龙和副栉龙就是二足的植食性恐龙。有些二足恐龙进化出了铠甲,因为这些铠甲增加了它们的体重,所以它们选择四足行走,这种植食性恐龙包括剑龙、三角龙和优头甲龙。
生物学家很清楚地知道,一个物种进化得越细,这个物种在面对地球生存环境不可预测的变化时就会越脆弱。澳大利亚的考拉就是这样一个实例:进化得过细导致考拉只有依靠桉树才能够存活,如果桉树灭绝了,考拉这个物种也会毫无悬念地跟着灭绝。
那么,问题就变成:生命会不会制定出一个更倾向于极端物种形成的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包含了物种灭绝的可能性,最终确保的是,在小行星、冰期、病毒、人类无休止的狩猎、地震、洪水等所有天灾人祸面前,最具适应性的物种能够逃生。
你的答案是什么?非禽类恐龙的灭绝是否是不可避免的?
体型和成长
恐龙的体型从小鸡般大小到身长超过100英尺的都有。它们的生活方式、生长速度和生命周期也存在巨大的差别。
现在已知的最小的恐龙之一是肉食性的细颚龙。成年后它身长约为90厘米,但是绝大部分长度为颈部和尾部,它的体重仅有22千克,体型只有家养鸡大小。
对恐龙的生长环境的研究提示,一些大型长颈的植食性恐龙的寿命可能有100岁。冷血动物比温血动物的生存时间长。如果长颈植食性恐龙是完全的冷血动物,它们也许能活到200岁甚至更长。至于恐龙的生长速度,则很难通过骨骼化石来判断。对蒙大拿的慈母龙巢的研究表明,慈母龙在刚孵化出来时只有12英寸长,但是通过它们父母为期1年的喂养,它们能长到15英尺并能离巢生活。3年后它们能长到30英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