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走在恐龙研究最前沿的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曾经说过:“科学并非一组正确答案,而是不断提问、再提问的过程。知识总是暂时的,不是旧的答案被推翻了,而是那些答案要么还不周全,要么并非到处都能行得通。”
人类最早的恐龙错误恐怕就是龙的传说了。中国是龙的发祥地,神话中的龙有着长长的蛇身。中国也是马门溪龙的故乡,这种中国独有的侏罗纪晚期蜥脚类恐龙的修长的脖子占了全身的一半。这个恐龙家族新添的成员是2006年在重庆市綦江区附近发现的綦江龙,身长有15米,脖子将近8米。这副恐龙化石从头到尾的骨骼非常完整,唯独缺失了前后肢。祖先们挖到的“龙骨会不会就属于这种奇特的长脖子恐龙呢?
恐龙的名字无奇不有,最冤的莫过于窃蛋龙。20批纪初,这种小型兽脚亚目恐龙在蒙古被发现的时候,它的头骨离原角龙的蛋巢非常近。考古学家奥斯本根据它尖利的鸟喙一样的嘴和蛋巢里破碎的蛋壳,提出了这种恐龙偷蛋为食的假说,又冠之以“窃蛋龙”的名号,这个黑锅一背就是半个多世纪。不过奥斯本自己也曾说过,“窃蛋龙”的名字也许并不合适,会让人们对它们的食性和特征产生误解。果不其然,近几十年来,窃蛋龙的近亲不断被发现,人们也确认所谓的“原角龙蛋巢”其实是窃蛋龙自己的。在窃蛋龙的胃附近还发现了小蜥蜴化石,而周围的地层里又富含蛤蜊类的软体动物的甲壳。因此,窃蛋龙根本不是偷蛋。它平时以利嘴捕食蜥蜴、蛤蜊等小动物,却至死都在保护着自己的那窝蛋。
经过200多年的恐龙研究,无数假说被更多的证据推翻,人类对恐龙的认知也日新月异。博物馆里的标本和书架上的科普读物如果不及时更新,常常被发现带着可笑的谬误。近年来,在阿根廷发掘出一个比一个更巨大的恐龙化石,不断打破恐龙长度、高度和重量的纪录;在中国辽宁发现的种种酷似鸟类的小型恐龙,又给恐龙向鸟类进化的过程接上了关键的一环。
恐龙研究的技术也从野外发掘扩展到了分子古生物学、基因工程和云计算……这些新的科技又会发现哪些新的错误呢?
也许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人们不停地犯着错,但还是锲而不舍地研究恐龙呢?我认真地问过乐乐,四年级的他瞪大了眼睛:“还用说吗?恐龙可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动物啊!”
终于,我和乐乐拼好了300片的恐龙拼图,鸡汤也炖好了。今天的汤不只是给全家喝,乐乐还要把里面的鸡骨头全部挑出来,洗好晒干,带到学校去。下周他的科学实验课是用鸡的骨头拼恐龙化石模型。乐乐已经开始犯愁了,因为鸡的尾巴跟所有鸟类一样,只有一个短短的由尾骨进化而来的尾综骨,怎么用它做恐龙的尾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