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考证大活动
古生物学家采用的另一种研究方法可以称为一场“恐龙大搜索”。
这一术语是从生物学家那里借来的,也就是“生物大搜索”(生物多样性普查活动)。在活动中,志愿者会在某个固定时间集中到一起收集每一份能够从某一具体自然环境中获取的生物样本。例如,一场“生物大搜索”可以被安排在一个周末开展,要求每名参与者在某个山谷中收集可能发现的所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样本。
一场“恐龙大搜索”要求参与者从某一指定化石层中或在具体时间段内尽可能多地收集某一恐龙物种的化石。古生物学家可以从大量收集起来的此种恐龙化石中发现该种恐龙某位成员一生中发生过的解剖学变化。
2010年夏天宣布开展的一场“恐龙大搜索”的结果撼动了整个恐龙猎人界,也引起了一场当下盛行的论战。
古生物学家早在100年前就已经认定三角龙和牛角龙在恐龙家族的生命树上分属不同的两支。虽然这两种恐龙身上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但它们之间也存在许多相同点。比如,这两种恐龙都是植食性恐龙,都生活在白垩纪晚期,脑袋后面都长着如盾牌一般坚硬的骨状壳皱。
研究员好奇一场针对它们的大活动会不会揭示出这两种相似生物的新联系。
人们一直在美国蒙大拿州一片化石资源丰富、被人们称为地狱溪地层的地区收集三角龙和牛角龙的化石。这次大活动收集到的化石中有40%属于三角龙。这些恐龙头骨小的如美式足球,大的足足有一辆小汽车那么大。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恐龙生前所处的生长阶段各不相同。
而牛角龙遗骸中有两点发现值得人们注意:第一,牛角龙化石数量稀少;第二,没有收集到未成年牛角龙的头骨,每一个收集来的牛角龙头骨都属于大型成年牛角龙。这是为什么?古生物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排除了一个又一个可能,最终得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结论:牛角龙并非单独的恐龙种类,这种被人们叫了很多年“牛角龙”的恐龙实际上是成年之后的三角龙。
支持这一结论的证据就藏在恐龙头骨中。
科学家分析了针对恐龙头骨进行的宏观解剖结果。他们仔细测量了头骨的长度、宽度和厚度,随后检查了头骨的微观细节,如表面质地、构造、壳皱处的细小变化等。科学家在检查后确定,牛角龙的头骨曾被“大规模重塑过”。换句话说,牛角龙的头骨和骨状壳皱在它的一生中经历过巨变。恐龙的头骨一生中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即使在变硬后也能够重塑。可以说,找到牛角龙头骨重塑过的证据甚至比收集到最大号三角龙头骨的意义更为重大,其中一些证据表明,牛角龙头骨还经历过进一步改变。
这次大活动的发现强有力地表明,一些原本被归为不同种类的恐龙其实属于同一类。如果有进一步的研究支持"牛角龙是长大成年后的三角龙"这一论断,那么,“恐龙为适应自然环境而进化成了不同种类"的结论就显得有些可疑了。因为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它们的种类也许并没有许多古生物学家认为的那么多。如果恐龙的种类真的比我们原先预期的少,就意味着恐龙也许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它们可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白垩纪晚期,地球上发生的那场恐龙的浩劫,也许是天气系统和自然环境同时发生巨变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