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一些被人们遗忘的古址废墟借助AR和VR技术获得“新生”,人们通过虚拟景象参观这些古址,就好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光的旅行。
通过未来派窗口看到过去的世界
当我们参观一个古建筑遗址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个小巧的平板电脑看到古建筑旧时风貌。平板电脑所做的就是将眼前的废墟和它在几百年前的景象重叠,然后呈现出后者。当然,古建筑几百年前的风貌来自早已处理好的图像,但是,是什么样的处理能让合成图像和显示器实时反馈的图像完美重叠?这就涉及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和嵌入现实技术(Embedded Reality)。
嵌入现实技术是从真实的全景照片开始,将不同时期的合成全景照片逐步与前者重叠。这样,使用者就可以看到该景观随着时间进展发生的变化。这就好像在一个透明的球体里观看外界景观的变化。
AR所做的是借助平板电脑和专用的3D跟踪系统,将合成的景致与真实的景致完美叠合,甚至互动。
数码技术帮助拯救文化遗产
不论是中世纪的法国旧居,还是900多年前的韦兹莱教堂,它们是怎么在新技术的帮助下“翻新”的呢?
现在我们来看看具体操作实现的过程。
首先,你要获取真实景观的数字化信息,建立强大的3D数据库。然后,电脑图形处理技术人员可以以此为据制作合成图像。目前针对建筑物的数字化信息摄取技术主要有两种:摄影测量法和激光扫描法。
摄影测量法是将现实景观通过3D数据的形式存储,其实是立体照片技术的延伸。考古学家或古建筑专家会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同一景观(或建筑),获取尽可能多的古建筑数据信息,然后分析合成景观的几何造型,重现真实景观的立体效果。现在的数码摄影取代了传统的胶片摄影,可以为我们直接存储大量精确的数据信息。
和摄影测量法相比,近年出现的激光扫描法功能更加强大,它的优点是速度快、角度数据精确。激光扫描法利用激光扫描仪发射非常细的激光束扫描。目前的激光扫描可达到每秒扫描几万甚至几十万个点,计算机可以实时将这些点的信息转化成3D坐标数据(x,y,z)。具体讲,激光扫描就好比将一束光从一个起点扫向另一端的事物,激光束指向的方向体现为和两个坐标数据,扫描仪通过计算激光往返时间得出精确的距离r(这就好像你如果在山谷中间大声喊叫,可以通过回声的长短估计距离远近),计算机通过θ、φ和r这三个数据的分析,就可以精确地识别出一个建筑物(或者一个物体)的每一个点在空间的位置,然后将位置转化成3D坐标数据存储起来。今天的激光扫描技术的覆盖范围可以达到30厘米至270米,精确度达到毫米以内。
这两种技术的目的都是要把实际的空间信息转化为3D数据信息,激光扫描法更以精确著称。目前人们使用的设备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但在将3D数据信息返回成图片的过程中,每个处理软件的开发商都有自己的算法(algorithm),这可是每个开发商重要的技术机密。
无论采用上面提到哪种技术,结果都是获取大量的点信息,这个众多的点构成的“云块”就好像是大量的“虚拟原子”,每个“虚拟原子”都有相对应的“密度”信息,可以被重新合成,忠实还原真实景观的原貌。
不过,这两种技术只能获取建筑物(或物品)的几何数据,要想重建真实景观,还需要补充(物体的)表面质地信息,也就是颜色和对光线的反射度等。
计算机通过比较扫描获得的数据和扫描时的光线条件(强度和来源点),可以计算出一个建筑物(或物品)的每个点对光线的反射度。当这个数据被纳入到合成图像的文件后,我们就不仅可以看到随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古建筑的不同角度和侧面,而且还可以看到在不同时间(早上、中午或者傍晚,晴天或阴天等)看到的古建筑表面不同的光亮度这让你看到的合成图像非常真实。
一旦扫描和数据采集结束,3D图形设计师就可以从中提取D网格,进行虚拟重建,最后再由专家组来验证整体虚拟结果。
同样的技术还可以用来观看欣赏艺术品。比如,你可以带上专用的头盔观看一个雕塑品的合成3D图像,如果你想要仔细看看雕塑底部的细节,只需要通过鼠标改变观看的视角即可;你在通过合成的立体图像欣赏一个大教堂建筑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改变视角从上向下俯瞰建筑,就好像是乘坐着一架“虚拟的无人机”从建筑物上空飞过;你还可以“穿墙跃壁”,观看难以实地进入的建筑物各个角落。
计算机的性能改善(存储量、运算速度等)为AR的应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会出现“4D”的概念,除了三维空间,还可以合成存储一个运动变化的场景,让我们可以作为观众“出席”几百年前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内的登基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