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墀出身于丝业世家,从小勤奋踏实,喜欢钻研,193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交大电机工程系。在交大求学期间,恰逢日本全面侵略中国。他目睹了日军在中国土地上肆意妄为的场景,杨嘉墀暗暗立下誓言:“中国一定要造出自己的火车、自己的飞机、自己的军舰,要用先进的工业来改变中国人被外国人瞧不起,国土被外国人占领的状况”。
怀着学好知识、救国图强的想法,杨嘉墀在炮声隆隆、风雨飘摇的孤岛环境中度过了艰苦的大学生活。求学期间杨嘉墀认真刻苦,凡是能提高专业水平的活动,他都积极参加。他与同学们一起成立了电机工程学会,主办科普杂志。在校期间,他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奖学金,毕业后受聘为西南联大电机工程系助教,后赴美深造。在美期间,杨嘉墀也始终怀着炽热的拳拳报国之心。1956年,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家人一起回到祖国的怀抱。他的毅然回国,为海外求学的莘莘学子树立了榜样。
扑向新中国的热土,杨嘉墀勇于探索,协同攻关。他参与创建自动化学科、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投入早期空间探索活动。20世纪60年代前后,他指导并研制了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领导并参与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姿态控制和测量分系统的研制,参与并制定了我国人造卫星十年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在我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方案论证与设计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设计思想。20世纪80年代,身为自动控制、航天工程专家,他先后参与“东方红一号”、一箭三星、返回式卫星,以及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研制。
站在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促进了“863计划”的颁布,推动了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与月球探测、北斗导航应用相关的一系列建议……从零到一,从小到大,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和进展,都浸透着他的汗水和心血。“党和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我们就去做!”杨嘉墀曾常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