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无人棉花农场
发布时间:1899-12-30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
放大
缩小
】
“以前我们种棉花全靠经验,收成起伏很大。科研人员来后,情况就大不同了。从播种、浇水到施肥、采收等工序,科研人员帮助我们建立了技术规范,实现全程机械化。这不仅使棉花高产稳产,还省时省力。”周忠亮告诉记者。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新疆构建了区域特色鲜明的“矮密早膜”技术模式。该模式极大推动新疆植棉理论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高纬度植棉产量的突破。之后,以“膜下滴灌”为核心的精准技术不断熟化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棉花产量大幅提升,支撑新疆棉花产业快速发展。
2013年以来,以机采为核心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不断完善,推动棉花生产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现代轻简高效型转变,大大降低了植棉劳动强度,提升了综合效益。
近年来,随着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协调推进,新疆逐渐形成以“精量播种”“干播湿出”“矮密早栽培”“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生产技术与全程机械化相结合的种植栽培模式,棉花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升10%—15%。
新疆农科院经作所研究员田立文是“精量播种棉田保苗方法”的首创者。他介绍,精量播种是指在棉花播种过程中,机械可以根据土壤肥力和生长环境等因素,精确控制播种数量和种子分布,以实现最佳的种植密度,进而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降低播种成本和人力投入。
为了提升保苗率,田立文团队在传统的重力选、风选、色选等种子精选技术基础上,与种子生产企业共同研发出磁选技术。磁选技术是一种利用磁力将不同磁性物质分离的方法。在棉花种子的处理中,磁选技术主要用于去除种子中混入的金属杂质。应用磁选技术后,团队不仅确保棉花种子发芽率稳定在88%左右,还在棉田农艺保苗技术支撑下,在大面积精量播种棉田中成功实现超85%的保苗率。
近年来,棉花种植无人化这样的场景也在新疆的广袤棉田成为现实。
今年,沙湾市宏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打造了5000亩无人农场,实现全程智能化:北斗旋耕机按照设计路线翻耕,精量播种机进行精准作业,系统实时监测苗情、虫情、地情等信息,大型采棉机进行高效采收……“我们手中的农具变成手机和电脑,只需4个人就能管理整片棉田。”合作社负责人韩波告诉记者。
新疆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历经多年努力,新疆棉花已形成一套集成设备优势、拥有独特技术、实现管理创新的种植新模式,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7%,棉花平均采净率达95%。综合技术的应用,有力保障了棉花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