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隆——轰隆隆——”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像一辆辆“小火车”,运输着米、面、肉、菜、油料等原材料在车间里来回穿梭。在人与机器默契且流畅的配合下,短短5分钟,汤圆、馅饼、饺子、香肠等产品就完成了制作、速冻、封装和打包。在河南,这样的场景,每天在近6000家工厂同时上演。 连日来,科技日报记者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河南主题采访活动中,对当地多家食品公司进行调研采访,探寻食材源头加工保鲜到产品生产锁鲜的全链条过程,解码河南从“国人粮仓”升级为“国人厨房”的成长秘籍。 锁鲜背后的技术攻坚 新鲜、安全、美味、好看,是人们对食品的不懈追求。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速冻食品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如何在冷冻的同时,还能保持食物的新鲜、美味,并且把营养物质流失降到最低?面对这一技术难题,河南多家食品企业进行了多样化探索。 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公共事务经理石袁伟告诉记者,他们采用纳米级冰晶锁鲜技术,可以将食品中的水分快速冻结成直径为纳米级的冰晶。这一技术不仅不会对食品细胞组织造成破坏,而且复热时食品的营养汁液也不会流失。 在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保鲜则另有“高招”。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对红枣保鲜采用的技术之一就是烘干除湿,即鲜枣经过干燥和包衣处理后,使其处于28℃恒温环境中,这样可以起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防止营养流失和延长保质期等作用。 河南御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杨正伟告诉记者:“针对肉粒肠,我们采用阶梯式升温杀菌的锁鲜技术,温度不是突然升高,而是分成3个升温阶段,这对营养和口感有保护作用,极大地保存了肉粒肠的营养和汁水。”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教授张国治说,目前,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十余所河南高校均设有食品相关专业,河南将粮食生产优势与高校科研优势相结合,有力推动了农产品加工行业的技术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