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量子纠错?
发布时间:2025-01-01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
放大
缩小
】
研究团队在发表于《自然》的论文中称,“威洛”首次实现了低于表面码阈值的量子纠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在接受《自然》采访时称其为“一项真正了不起的技术突破”。
那么,什么是量子纠错?
尽管量子计算机有潜力实现超高速运算,但量子比特异常敏感,导致量子计算机极易出错。而且,量子比特的数量越多,出错的可能性越高。这种极高的易错性,成为阻碍量子计算走向“星辰大海”的最大“拦路虎”。
一个解决方案是量子纠错,即通过把多个物理量子比特编码成一个逻辑量子比特,来降低出错率。这一方法由美国科学家、量子计算先驱彼得·肖尔于1995年首次提出,此后科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编码方案。谷歌论文中提到的“表面码”,就是一种常用的量子纠错方法。
量子纠错表面码由俄裔美国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阿列克谢·基塔耶夫提出,即用大约2d2(d为码距)个物理量子比特形成二维量子比特阵列,从而编码一个逻辑量子比特。表面码就像一个特殊的“保护罩”,用来保护量子信息,使其不受干扰。码距越大,保护的能力就越强,而需要的物理量子比特也就越多。例如,谷歌这次就用了105个物理量子比特,来编码一个码距为7的逻辑量子比特。
物理量子比特与逻辑量子比特之间的关系,如同砖块与墙壁。要想让逻辑量子比特的“墙壁”建得好,作为“砖块”的物理量子比特就要少出错。其出错率必须低于一个特定阈值,否则只会“越纠越错”。
而“威洛”实现了“越纠越对”。谷歌团队的最新研究表明,“威洛”中逻辑量子比特的数量每增加一次,错误率就会降低一半。也就是说,码距为7的错误率是码距为5的一半;码距为5的错误率是码距为3的一半,以此类推。目前,研究团队只展示到码距为7的情况。
内文认为,这一成果标志着“威洛”实现了低于量子纠错阈值运行,即在增加量子比特数量的同时,能够降低错误率,而且是指数级降低错误率。这是构建足够精确且实用的量子计算机的关键里程碑。在此基础上,他们可以不断增加量子比特的数量,制造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的量子计算机,并让其在运行计算方面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