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KEPU
稻谷亩产突破千斤大关
发布时间:2025-01-01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盐碱团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熟化和集成了盐碱地渔农综合种养过程中“挖沟排碱”“循环洗碱”“生物降碱”等关键技术,对“以渔治碱”异位循环水渔农综合种养模式进行了全面升级,并在杜尔伯特连环湖基地进行了示范应用。   团队在不同池塘分别养殖了大鳞鲃、雅罗鱼、鳙鱼等耐盐碱鱼类,在盐碱地种植“宏科181”和“中科发5”水稻。   专家现场测产结果显示,经“以渔治碱”改良后的盐碱地“宏科181”品种稻谷亩产量为508.3千克,“中科发5”品种稻谷亩产量为515.4千克,均突破了千斤大关;池塘养殖大鳞鲃等耐盐碱性鱼类平均亩产量430公斤;农业排碱水零排放,并实现了循环利用,综合效益显著。   “盐碱地渔农综合生态种养模式可稳粮、促渔、提质、增效。这一课题探索了渔农生态系统对盐碱地改良和生态修复的效果,为盐碱地区种植业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和新途径。”验收现场,专家组组长、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旭彬评价说。   实践证明,“以渔治碱”异位循环水渔农综合种养模式的示范与推广,可有效改善盐碱地区的生态环境,缓解周边土壤次生盐碱化,提高土壤总氮和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池塘养殖鱼类和盐碱地种植作物的产量,达到对盐碱地生态修复的目的,同时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保障水产品供给。这一模式可使无法耕作或耕作效果差的低洼盐碱地逐渐得到开发利用,增加后备耕地资源,可成为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科学合理利用盐碱地、盐碱水域资源,充分发挥盐碱地水产养殖‘以渔治碱’的优势,加强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让更多的‘荒芜之域’实现‘鱼米丰收’,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所长郑先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