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中下旬以来,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广西大部出现干旱灾害。
望着长势不佳的庄稼,贺州市农民伯伯蹲在地头直摇头:“我今年种了四五亩地,天干没水,收成要受影响。”气象数据显示,去年11月以来,贺州市平均降雨量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八成。旱情确实给广西早稻生产,特别是插秧及移栽后生产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和挑战。面对旱情,广西农业科技人员采取了哪些抗旱妙方呢?
由于持续干旱,贵港市春耕灌溉用水短缺。我们要趁着大田有薄水或湿润的状态,多增加插植基本苗,全田撒施抗旱保水剂等药剂,封闭大田保水保湿,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秧苗返青后早施促蘖肥,尽量用高质量的田管技术为高产丰收打基础。
灌溉设备提档升级,农作物“喝水”有“智慧”。种植干蔗大户轻轻打开水阀,水源顺着滴灌带精准地渗透到甘蔗根部土壤,让每一株甘蔗都“喝”上“及时水”。玉米种植大户装上了“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每亩玉米可节水50%以上。“运用智能灌溉设备后,预计产量还能增加5%。”
先进培植技术推广,水稻生长更耐旱。农民在育秧的时候,在秧床施足了有机底肥,根系非常发达的秧苗被移栽到大田后,当天或第二天就恢复生长。
4月23日,在贺州市平一处稻田里,钻井工人熟练地操作机械打井。“这口井由我们5户村民一起出钱,打好后能满足20亩农田的灌溉需求。”村民说。而在30亩香芋种植基地里,清澈的地下水正从新打的井里汩汩涌出,顺着铺设好的管道流向干涸的香芋田。
使用抽水泵抽水灌溉农田。我们及时组织人员对村屯的泵站和抽水灌溉线路进行特巡特维,确保当地春耕灌溉和抗旱电力充足稳定供应。今年以来,水灌区工程累计供水量达2.09亿立方米,其中1.74亿立方米用于农业灌溉,有效灌溉农田面积达108万亩。
截至4月18日,广西春种农作物已播4451.82万亩,完成春播意向的90.64%;早稻插播1101.60万亩,已完成全年任务的88.26%,全区春耕生产态势趋于稳定。根据气象预测,4月下旬到5月初,广西将有两场大范围降雨过程,将一定程度缓解全区的旱情。各地加强施肥、病虫防治促生长等后续田间管理,早稻生产形势将会向好,苗情长势也将赶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