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飞机不是‘造’出来的奇迹,而是‘算’出来的必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光辉在日前召开的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信息科学与工程之夜”活动上说。
吴光辉认为,百年航空史实质上是一部基础科学的实践史。他认为,从协和式飞机突破音障实现超音速飞行,到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每一次航空技术的突破,都是科学与工程深度融合的成果。回顾C919的研制历程,他说:“我们从未期待奇迹,靠的是精准计算每个公式、吃透每项技术、系统调顺每个环节。”
对气动设计这一飞机研发的关键环节,气动设计不仅需要大量CFD(计算流体力学)计算分析,而且需要风洞实验的同步验证。“当超临界翼型的曲线在计算机屏幕上逐渐成型时,那些由偏微分方程生成的流线,就像被数学驯服的风,乖乖按照设计意图流动。数学在飞行器气动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材料科学的进步同样为大飞机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以铝锂合金为例,材料科学家通过控制合金结晶过程,实现了结构优化与减重目标。材料科学从来不是碰运气,而是读懂原子的语言,读懂科学的内在逻辑。
在智能化设计方面,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展开合作,成功开发出“东方·御风”“东方·翼风”等AI流场仿真模型,同时启动了三维翼身组合体设计智能体的研发工作。他认为,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了设计效率,而且将工程人员从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技术的创新上。
谈及未来研发方向:科学家正持续深耕“零碳飞行”相关技术,重点解决氢燃料电池效率优化以及立体城市交通基础布局等问题。
工程师已邀请数学、控制、空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科学家走进大飞机研发一线,围绕智能飞控、结构优化等方向展开技术攻关。
同学们,当你在设计3D 打印时,会用数学模型让飞机飞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