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钿工艺,是一种古老而精致的装饰技艺。螺指贝壳,钿为镶嵌之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巧手的匠人将贝壳磨制成花鸟、文字、人物等形状的薄片,镶嵌到器物表面做装饰。其工艺之繁复,堪称指尖上的芭蕾。随着时代变迁,这门工艺一度面临失传危机,目前全国仅在青岛、泉州、扬州等少数地区尚有传承。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卫街道,陈茂强和爱人路珺守着这间螺钿工作坊,一做就是十几年。工作坊的院子里,晒着一排排贝壳,阳光一照,亮闪闪的,像撒了一地碎银子。
“小时候,我经常到海边捡贝壳,回家后看着太外公把它们切割、打磨,再用刻刀刻出花瓣等形状,装饰在家里的家具、二胡上。螺钿制作包括选材、打磨、蒸煮、切割、镶嵌、上漆等三十余道复杂工序。“选的料要色泽莹润,打磨的贝壳需薄如蝉翼,镶嵌时更要心手合一……”每个环节都要专注,稍有不慎,脆弱的贝片便会碎裂,让数日心血付诸东流。
要让螺钿工艺真正“活”下去,不能光守着老规矩。针对贝壳类材料的特殊性质,陈茂强研发电子切割机,并引入数控设备,掌握螺钿工艺核心切割技术,将传统纹样的切割效率提升60%以上,大幅降低了材料损耗率。在现代工艺的加持下,工匠们得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产品的创意设计与精细镶嵌。
要让螺钿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必须让它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陈茂强带领团队创新性地将软硬螺钿结合,并尝试与皮革、金属等新材料融合,使传统纹样呈现出更立体的层次感。他们还巧妙地降低了螺钿片的厚度,使其可弯曲、折叠。这一创新举措拓宽了螺钿片的附着载体,让螺钿工艺不再局限于之前的平面装饰。目前,凭借这一创新,弧面、球面甚至是布料上都可以实现螺钿装饰。
“螺钿妆成翡翠光,紫霞秋澈婺州香。”如今,在“锦贝传说”非遗工坊里,首饰、茶具、文具等各种产品上都有螺钿工艺的影子。其中,既有蕴含“九色鹿”等传统纹样的文创作品,也有融合青岛海洋元素的时尚配饰。通过电商平台,这些产品远销海内外,月销售额已突破三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