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见过的?上传图片试一试
+
* 上传图片后会自动进行搜索
* 请上传不大于4MB的图片
探索
EXPLOE
播放速度
从古典画到现代画的华丽转身
发布时间:2024-12-03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这幅画的作者名叫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他是法国画家,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莫奈出生于法国巴黎,巴黎也是他中年创作最旺盛时期活动的地方。

莫奈从小就非常喜欢画画。一个偶然的机会,莫奈遇到风景画家欧仁·布丹(Eugene Boudin)。布丹习惯在露天作画,主张“一定要去寻找自然的纯朴的美”“要顽强地保留最初的印象”,这些早期的绘画教育影响了莫奈后来的创作方向。

19世纪的巴黎是全世界的艺术中心,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家。当时在绘画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古典主义,力求画什么像什么,画面上物体的颜色通常是在柔和的光线下物体的固有色。

从历史来看,当任何一种艺术风格统治时间太长、技术接近完美时,就一定会出现创新和突破。那时古典主义绘画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可以说达到了完美的阶段。所以,当时的法国有为数众多的新锐艺术家正在尝试各种新的绘画风格,莫奈就是其中一员。年轻的莫奈对古典绘画技巧不感兴趣。在巴黎期间,他曾拒绝按照父母的愿望去当时最具名望的巴黎国家艺术学校学习,而经常盘桓于创新画家聚集的咖啡馆,参观当时的先锋艺术画展,并且多次和其他画家一起到野外的自然光线中进行创作,寻找新的绘画表现手法。

在马蒙丹美市馆内珍藏着一幅名川《日出·印象》的作品,画中描绘了晨雾笼罩中日出时分的港口:天空中蓝灰色、橙红色、金黄色、棕红色、浅灰色围绕着那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海面上鱼白色、浅蓝色、灰蓝色、浅黄色、淡紫色映衬着照在海面上的一缕橙色波光。这幅画的色彩真是丰富极了,但它并不具备传统的真实的美感。这幅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诽谤奚落,然而却在几经考验后被奉大巴黎马蒙丹美市馆并成为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是西方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

与莫奈在一起的有那时已经以《草地上的午餐》而出名的画家马奈和新秀德加、西斯莱、雷诺阿、毕沙罗,这些画家后来都被认为是印象派的奠基人。他们成立了“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并准备开办一次大型群展。其实他们不过是一群交往密切、共同作画、共同探讨艺术的年轻艺术家,没有统一的思想,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纲领。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经过10年左右的探索,终于形成了较成熟的新画风。

1874年,第一次群展开幕了,共有30位艺术家创作的160余幅作品参展。展览没有取得成功,而是引起大多数参观者的不满,甚至招来谩骂,人们普遍认为展品粗糙、毫无美感,全部是未完成的“涂鸦”之作。在嘘声中首当其冲的是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一位艺术评论员看完画展后在文章里对这幅画忍不住大加嘲讽:“《日出·印象》模糊地、令人难受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证明了作者的无知及对美与真实的否定,毛坯一样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更完整些!”连带着,评论员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定为《印象主义者展览会》。评论员带有讽刺意味的“印象主义”一词却被这群画家接受,他们认为他们追求的就是“自然的纯真的印象”。从此,一个新的画派正式形成了。

其实,一向推崇时尚的法国观众对新的艺术形式算得上是宽容的。19世纪初,法国出现了浪漫主义画派;到30年代,又出现了现实主义画派。这两个画派都是反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画派主张使用强烈的色彩,在作品里表达画家的感情;现实主义画派提倡走出户外,在自然的光线下创作,还原出物体的真实面貌。这两个画派在当时的欧洲曾经风靡一时。同为创新艺术,为什么印象主义却那么让人难以接受呢?这里有一幅乡村风景画派——巴比松画派代表人物卡米耶·柯罗(Camille Corot)的风景画,让我们拿它来跟莫奈的《日出·印象》比较一下,你就清楚了。

比较第25页的这两幅图,可以看到:同样是以水为题材的画,在柯罗的笔下,桥梁、房屋、蓝天,甚至连房前的树木都刻画得真实而有立体感,笔触也很细腻,画面明暗有致,红棕色的墙和屋顶,绿灰色的水中倒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这些物体的固有颜色。而莫奈的画上,除了那轮初升的红日,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形体,画面充斥着率性的大笔触,前景和中景的小船,水面的波光和远处的建筑,基本上就是些色块的堆砌。柯罗的画是忠于现实的,在用光上非常注意明暗关系的变化,像一幅未曾被美化过的照片。而莫奈的画则忽略了物体的形似,注重表现阳光投射在物体上造成的真实的色彩效果。

当时科学已经证明:物体的颜色是会随着环境和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早上的阳光投射在海面上,海面是金黄色的;中午的阳光投射却使海面变成蓝绿色。印象派画家就是抓住这瞬息万变、转瞬即逝的光与色的印象,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眼前看到的光与色。换句话说:柯罗的画会让你回想起你曾经去过的与画上风景相似的地方,而莫奈的画却会唤起你在任何一个地方经历日出时的观感印象。抛弃完全的形似,传达瞬间的永恒,这正是印象派画家追求的效果。但是这种新的艺术风格打破了当时大众的审美习惯,所以印象派在出现之初屡遭诟病,直到19世纪末期,才真正开始被公众接受。

印象派绘画忽略题材的情节性和故事性,他们关心的是怎样画,关心色彩线条给视觉造成的印象和刺激,而不在乎其内容,不再关心画什么。这一点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尤为深刻。继印象派之后,法国又出现了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以及被称为现代艺术开端的野兽派。让我们借野兽派代表人物——法国画家莫里斯·德·弗拉曼克(Mauricede Vlaminck)的一幅画,来看看印象派对未来艺术的深远影响吧。

第25页这幅名为《塞纳河上的拖船》的画,同样以水为主题,但它的色彩更大胆鲜艳,关键是它的颜色已经不一定是阳光投射在物体上反射的颜色,而是加入画家赋予这个物体的颜色了。它脱离了对自然的模仿。画上的船、海水以及岸边的房屋都平面化,不讲究远近透视,不计较明暗和阴影。尽管如此,你仍然不难看出,这幅画在手法上跟《日出·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比起印象派,野兽派更加强调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更喜欢用大块的红色、青色、绿色、黄色作画,线条和色块更加单纯。也可以说,野兽派画家更加追求主观情感的表达和画面的抽象构成。

印象主义意味着感觉和观察方式的变革,也是艺术从共性走向个性的转折点。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这短短的数十年间,法国出现的一系列绘画艺术流派影响了整个世界100多年,并陆续影响了其他媒体的艺术发展,这些艺术形式包括音乐和文学。可以说印象派的出现是传统艺术走向现代艺术的转折点。而莫奈一生的几次绘画风格变革,正好体现了从古典写实到现代艺术的演变过程。

在《日出·印象》展出40年后,当诸如德加、雷诺阿等印象派元老还在守着原来的画风时,莫奈却又往前走了一步。那个时期的《睡莲》系列,画风比以前更加简练抽象,用色更加大胆浓郁,油彩描绘下来的,已经不是所见的物体本身,而是画家观照的过程。

不过莫奈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大众重视,甚至连同时代的印象派画家也批评他,认为他将自己的意愿凌驾于自然之上,过于“先锋”。直到1950年以后,随着抽象表现艺术的发展,人们才发现,莫奈晚期的作品已经走向了前人从未有过的自由的表现领域。

1926年12月5日,莫奈死于肺癌,享年86岁。他遗留下500多幅素描,2000多幅油画。如今他在吉维尼村的故居变成了一座圆厅型的博物馆,厅内四壁陈列着《睡莲》系列作品,成为巴黎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