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塑造电影“潘多拉”
发布时间:2024-12-14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声名不坠与谜一样的导演

《泰坦尼克号》之所以能名垂影史,除了骇人的票房奇迹,还开启了颠覆这个世界想象的电影新时代,而这更是大多数人始料未及的。电影公司和电影制作者在《泰坦尼克号》上看到了一个最佳解决方案,一个终于可以把成批的大众从电视和家庭DVD拉回电影院的最佳解决方案。后来者各个要立志成为“泰坦尼克第二”,影片投入一涨再涨。《黑客帝国》《哈利·波特》《魔戒》和《加勒比海盗》等各大“好莱坞大片”轮流把持世界各地的影院档期。卡梅隆所开启的“技术造梦派”让“高投资与高收入”成为影院票房新常态,变成电影制作者心中的“必背公式”,令好莱坞在新旧世纪交替中进入了今天的“巨片时代”,并成为当下全球化中最大的一枚文化标签。

但卡梅隆自己在《泰坦尼克号》获得奥斯卡奖、声名达到顶点后,却从世界的万众瞩目中消失了。明明大幕刚刚开启,却并未乘胜追击,所有人都在疑问:卡梅隆去哪了?

直到2000年,曾担任《泰坦尼克号》摄影师的文斯·佩斯突然收到了一个地址和一张飞往东京的机票。当佩斯到达了位于东京的索尼高清摄像机研发部时,他见到了阔别己久的卡梅隆。卡梅隆告知他,他俩将和索尼的工程师们一起,研发一套全新的摄像系统。新摄像系统在3年后初步成型,卡梅隆6次潜入深海,拍摄了两部深海纪录片用以尝试,偷偷地委托其他同行帮忙测试新摄像系统并反复改进。

非凡的努力最终换得了福克斯公司近2亿美元的先期投资,回到家的卡梅隆将10年前的那份82页科幻片剧本再次拿了出来,从20世纪70年代的科幻短片《异种》,再到1995年的这个剧本。万事俱备,他终于有机会完成已经萦绕自己30年的夙愿。

当卡梅隆宣布十年磨一剑的《阿凡达》将在2009年冬季上映时,便出现了各路豪强纷纷让路、各大影院虚位以待、世界影迷万众期待的那一幕。这也正是卡梅隆最大的魅力:他从这个世界已经消失了10年,而这个世界却一直在等着他。

 

塑造“潘多拉”

《阿凡达》是在艺术创作和技术研发同时推进中制作完成的。剧组集结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动植物设计师。在前后长达两年的时间中,他们手绘数万张素描,设计出虚构星球“潘多拉”的每一种生物。创作者从现实中的地球生物提取特征,结合假想的“潘多拉”行星环境,并赋予了这些外星生物艳丽的色彩。在设计影片中重要生物“女妖翼兽(Banshee)”时,卡梅隆这样阐述自己的理念:“我们想要对观众说明什么?我们通过这生物的每一块骨骼和肌腱想要表达什么?我想让‘女妖翼兽’成为猛禽,我想让它成为外星球的鹰。”

创造植物与地貌环境也是同样。设计者们选取了地球上最艳丽的各种植物,并得到了相关科学家的大力支持,塑造出了符合“潘多拉”星球强磁场与弱引力环境下的巨大外星植物,以及在夜晚中散发出斑斓生物光的植物,这些都为影片增色不少。同时,为了使“潘多拉”呈现非常原始的景观,剧组人员多次来到中国的桂林、张家界、黄山,还有委内瑞拉的天使瀑布,力求以现实环境为灵感结合科幻风格构造出科幻影片真实感。

而塑造影片中的主要人形种群纳美人,更是重中之重。纳美人作为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群体,身高近3米;尖尖的耳朵;通体发出蓝色荧光带有花纹;灵感来自猴类的尾巴;模仿猫科动物的眼睛;以及头顶像头发一样的神经系统,可以与灵魂树的枝条和女妖翼兽等潘多拉生物对接实现沟通。纳美人的外貌制作完成后,卡梅隆带领剧组团队寻访了全球各地的土著部落,向他们学习编织、制作武器和乐器等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完善纳美人。最终,屯影团队创做出了纳美人这种形神兼备的外星球土著居民。

卡梅隆甚至请来南加州大学的语言学教授保罗·弗罗梅尔,花了4年时间,专门为纳美人创造出了一种语言。从词典到语法,都详尽完整,并指导演员学会这种语言,在银幕上变成一个个真正的“纳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