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见过的?上传图片试一试
+
* 上传图片后会自动进行搜索
* 请上传不大于4MB的图片
探索
EXPLOE
播放速度
块面代表一切——创作你的第二张抽象画
发布时间:2024-12-03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剪一张长方形的有色纸片,贴在画布上,比较一下横着贴和竖着贴,你是否会觉得横着贴的稳重些,竖着贴的奇险些?这就是面的张力。不同形状、大小、方向、颜色的面都有自己的张力,而面与面放在一起,又会产生不同的牵制效果。

自然万物都由大大小小的面组成,不过画家画物体时常常只画一部分面,而这样做往往使得画里的物体更有趣。西班牙绘画大师霍安·米罗(J.Miro)的艺术老师曾经让他把眼睛蒙上后试着画简单的几何图形:圆啦,三角形啦….他画的结果就和这张图里的图形差不多。你要不要也把眼睛蒙上试一试?

左边这幅叫《月光下的女人和小鸟》的画里,你可以看到蓝色的弯弯月亮和白色的大星星。这是月光下的夜晚还可以理解。那女人和小鸟呢?你能说出哪个图形代表女人或者小鸟吗?也许每对小圆点代表一双眼睛。大概中间黑色的那个图形代表一个女人的长裙。女人脚边的白色图形,那个带个红色的尖嘴并且尾巴上有三根毛的,大概就是小鸟了。

没人能够肯定自己可以完全理解这幅画。你可以发挥你的想象。

《红、黄、蓝的构成》是蒙德里安的作品之一。画面横竖着有色方块和黑线条,七个大小不同的矩形色块,分割、占据恰当的位置和大小,并被黑色线条控制着。画面的主导是右上方那块鲜亮的红色,大而凝重,环绕着四块白色,并被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和右下方的一小块黄色牵制,形成一种平衡关系。分割和组合,大小和比较,位置和顾盼,加上颜色固有的力量,组合成为一个有节奏、有动感的画面。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它,试试把画倒放看看,一旦倒过来,你会感觉左边重了,被红色色块拉倾斜了,左上的黄色色块漂浮了,右边的蓝色色块也游移不定了,整个画面失去了平衡。

不要认为蒙德里安的画简单。画画前,你不妨用“蒙德里安”这个词上网搜索,欣赏蒙德里安的作品,并试着去理解它们。

大机器生产不关心美

18世纪60年代,欧洲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具体地说,就是科学发展了,大机器取代人力进行生产。在此之前,人们使用的日用品都是由工匠们在小作坊里手工或者用小型机器做出来的,好工匠做出的工艺品本身就是艺术品。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工厂代替了小作坊。新技术和机器的使用使得产品的成本下降,许多普通市民也可以享用昔日的奢侈品。

但是大机器生产也带来了新问题:工业产品往往质量粗糙,外形难看。因为工厂里的技术人员和工厂主只醉心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重视产品的销路和利润,并不关心产品的审美价值。

另一个问题是: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需要大量住房。于是,城市里出现了很多匆匆建成的新房子。有些人则把自己的旧房子扩建,用来出租。这些房子采光和卫生条件都很差,又贵又难看。

这些问题在19世纪后期已经有人意识到了。英国和法国、比利时的一些艺术家先后组成艺术工作坊,希望把艺术和技术结合起来。但是他们看不起工业产品,不愿意了解工业生产的特点和流程。

包豪斯的诞生

粗糙廉价的工业产品是给平民使用的,艺术家们根本不屑于关心——除了少数几个艺术家。德国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就是其中之一。

格罗皮乌斯认,文艺复兴时期,很多艺术家同时也是工匠,他们修建的大教堂就是不朽的艺术品。为什么现在就没有人能担起艺术家和工匠的双重责任,做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和产品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前任校长费尔德推荐格罗皮乌斯接替自己担任魏玛市艺术学校的校长。格罗皮乌斯把原来的艺术学校和工艺学校合为一体,命名为“国立包豪斯学校”。

在德语里,“Bauhaus”(包豪斯)由“Bau”(建筑)和“Haus”(房子)两个词组成。这个名字来源于中世纪时期修建大教堂的建筑组织“Bauhütte”。不过“Hutte”的意思是“小棚子”,比“Haus”要小。

格罗皮乌斯在学校的建校宣言里说:“建筑师、雕刻家、画家必须重新拾起手工艺,共同建造未来的建筑……艺术家是工匠的升华。”

艺术和工业结合的教学

既然艺术家要成为工匠,那么他们一定要了解产品的材料和生产的工艺流程。为此,格罗皮乌斯很快制订了在当时独一无二的教学计划。

国立包豪斯学校跟别的艺术大学最大的不同,是包豪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计划。在这所大学里,没有教授和学生,只有“师傅”“学徒”以及“技工”;也没有油画课室、雕塑课室,只有不同名称的“工作坊”。

为了解决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问题,每个新入校的学生都要学习半年的基础课程,通过一系列理性、严格的视觉训练程序,学习材料和形状。基础学业完成后,学生们进入工作坊,向传授艺术的“形态师傅”和传授技术的“手工师傅”学习产品设计和制作的基本原则。这些工作坊包括印刷、玻璃彩绘、金属制作、纺织、摄影、建筑、装订、木工、制陶、壁画、造型,甚至还包括舞台设计。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作坊进行学习。学校还允许学生参加不同的建筑设计项目。

在国立包豪斯学校任教的艺术师傅很多是当时有名的艺术家,比如约瑟夫·阿尔伯斯,保罗·克里,俄罗斯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等。

来自未来的设计

国立包豪斯学校的这种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教学方法,后来几乎成为全世界现代艺术和设计教学的通用模式,但在当时它却受到德国右派政府的排挤。1925年,国立包豪斯学校的资金被裁减,迫于压力,不得不从魏玛迁到了德绍。1932年,学校又被迫迁到柏林。1933年,纳粹党取得国家政权,国立包豪斯学校被勒令关闭,很多老师流亡国外,他们把包豪斯的艺术理念和语言也带到了世界各地。

包豪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思潮,代表着一种冷静、理性、简约、实用的设计风格。它的理念是:艺术与新技术结合,“大众需求代替奢侈品”,“形式追随功能”。这些理念对后来的工业设计影响巨大,很多当时包豪斯的设计在今天仍被视为潮流。

包豪斯最中心、最重要的内容是它的建筑设计。格罗皮乌斯在1926年设计建造的德绍教学大楼,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样被列入名录的,还有由包豪斯犹太设计师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以色列特拉维夫设计建造的、由4000多座建筑物组成的“白城”。

包豪斯风格的建筑一般都是四四方方的平顶楼,材料多为玻璃和钢结构,最典型的特征是贯穿墙拐角的玻璃窗。它纵横错落,变化丰富,却绝对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它对材料和设计本身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这种简洁清新的设计语言与古典主义的繁复大相径庭,后来被大量用于民居建设。

包豪斯家具使用钢管代替木头和金属制作桌椅的脚,造型轻巧优雅,结构简单,开辟了现代家具设计的新纪元。

包豪斯设计师设计的家具一般是几何形状,除了黑白两色,红、黄、蓝也是他们经常使用的颜色。简单而美观的设计适用于机器生产。

包豪斯设计把艺术和工业结合起来,使得昔日只能被特定阶层消费和享受的艺术,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这是包豪斯设计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如今我们接触的很多工业产品,从建筑到日常用品,都有包豪斯设计语言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