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露丝和艾琳一起报名参加一个钢琴训练班。几个月后,露丝已经可以弹奏有一定难度的曲子了,而且经常得到老师表扬;艾琳却依然在和黑白两色的琴键做斗争,完全没有进步的迹象。于是艾琳自暴自弃地说:“我根本不像露丝那么有天分,我学不好钢琴。”艾琳说得对吗?还是她只是为自己不想练习找借口?
这也是音乐家和科学家讨论了许多年的话题:音乐才能到底是与生俱来的,还是通过后天的练习和毅力得来的?“到底是什么让一个人擅长某种事物,并在这方面出类拔萃?”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K.安德森·埃里克森博士对这个问题十分好奇。他带领一个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天赋和练习之间关系的研究,得出的结果令人惊讶:每个人都可以在弹钢琴这类事情上达到大多数人的水平,但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才可能有出众的表现。
专门训练并不只是数小时简单的重复练习,还包括为自己设定特定的训练目标,随时反馈训练结果,以及专注于某项技巧的训练。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出版了一本900页的名为《剑桥手册之专业技术和专业表现》的书,在这本书中,他们认为天分被过度夸大了。书中写道,专业演奏水平可以通过练习和勤奋努力实现,而不仅仅是天赋奇才。他们指出,很多人其实只是回避他们自以为“不擅长”的事,并会随时放弃,然后对自己说自己没有天分。事实恰恰相反,他们真正不具有的只是努力达到完美的决心和为了实现目标不断练习的毅力。如果一个人真的在追求他所热爱的事业,他就更有可能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从而获得成功。
“很多人只是相信他们生而有所局限,”埃里克森在书中写道,“却极少有证据能显示人可以不努力就能获得任何方面的卓越成就。”
在2008年出版的《极值》一书中,马克姆·克莱德维尔总结了埃里克森的工作,并更进一步地指出:任何人只要练习超过10000小时,就可以在他所从事的领域里获得成功,音乐也不例外。这就是他所说的“10000小时法则”。他714小时认为,练习并不是“你可以做得更好的事”,而是“能让你做好的事”。即使那些看上去拥有天分的人,练习量的差异也可以最终决定他们能否到达卓越。
对科学家来说,天分是非常值得怀疑的说法,甚至等同于“神话”。人文心理学(一种认为人类自身行为通常代代相传并基于个人体验的科学)把天分看作一种在人类出生时就表现出来的能力,并认为只有一部分人在出生时就具有某些特定的能力。但真正研究过那些成功音乐家的科学家发现,很多音乐家在幼年甚至青年期都没有表现出任何特别的天分。那些“有天分的”音乐家的父母大多从事音乐事业或是对孩子进行音乐活动非常鼓励,这些都会促进孩子的音乐兴趣,而父母所提供的音乐训练又能帮助孩子向着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努力。
事实上,究竟是天分还是后天的努力更重要,这个问题只是“自然成长还是人工营养更好”的辩论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人类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质究竟是生来如此还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或者说如果我们认定音乐能力是一种天生的、只有有天分的孩子才可能拥有的东西那么在其他领域,比如在数学或阅读上,我们是不是应该也只给“有天分的孩子”提供成长空间?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虽然训练非常重要,但一个人是否擅长弹钢琴或从事类似的工作,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智力。心理学家大卫·汉姆力克和伊丽莎白·梅兹在《今日心理学指南》杂志中的一篇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容量”也就是总体智力能力的核心部分,可以预判一些工作比如演奏乐器是否成功。他们测试了一些钢琴演奏家的视奏能力,这种能力决定了这些演奏家能否成功演奏一支自己从未看过乐谱的乐曲。他们对两位练习时间基本相同但是工作记忆容量不同的钢琴家进行了测试,结果证明,有更高工作记忆容量的钢琴家在视奏中表现得更为出色。
这些争论到底说明了什么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可以确定在音乐能力中天分和练习哪个更重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成功的音乐家看上去大多二者兼备。所以回到我们第一段中提出的问题:其实,也许只是露丝对钢琴的态度比艾琳更认真。所以,如果你喜欢,并愿意花费时间,你也能够做得很好。就从10000小时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