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就各位,预备…...”
2016年8月,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赛跑选手将飞往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参加2016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那些在起跑线上准备就绪的选手们脑子里除了对胜利的渴望、对发令枪响的期待,别无他物。然而,对于某些旁观者来说,比赛是一场分析: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来分析和提升赛跑者的表现?这些旁观者就是生物力学家,他们研究的领域就是运动生物力学。
生物力学家沙龙·迪克逊博士(Dr.Sharon Dixon)是英国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生物力学研究小组的一员,她将自己和同事所做的工作描述为“专注于诸如跑步、网球、橄榄球和足球等领域的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
当迪克逊博士看着起跑线上的运动员时,她不仅在为自己的团队加油,同时也在以专业的眼光看待跑道上发生的事情。
“……跑!”
发令枪响后,赛跑者会经历两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加速运动阶段,赛跑者身体前倾,利用脚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双腿的受力方向与地面平行。
摩擦力是阻碍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做相对运动的力。轮胎接触地面时的抓地力也是一种摩擦力。物体表面越光滑,摩擦系数越小,所以光滑的冰面的摩擦系数较粗糙的路面小。
赛跑者需要推力来帮助他超越竞争者,摩擦力正是这样一种推力。为了抓牢地面,赛跑者的鞋底和跑道表面必须紧密贴合,这样才能产生足够大的摩擦力帮助他向前跑。赛跑者也可以自己施加向下的压力以产生摩擦力,但这样会消耗有限的体力。
这就是为什么赛跑者的跑鞋上需要设计鞋钉的原因。鞋钉扎进地里,赛跑者就不需要自己给地面施压以产生摩擦力,这样节省的体力可以更好地给自己提速。
当赛跑者达到最快速度时,已无法保持身体前倾,而是挺直身体,这时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匀速运动阶段,他将保持最快速度奔跑直至终点。
鞋钉以上的鞋体部分的设计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速度、减少不适和损伤。鞋钉设在鞋外底,鞋外底很硬,主要是为了保持鞋形以及增大摩擦力。鞋外底之上是鞋中底,通常由泡沫塑料制作而成,可吸收蹬地时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再上是鞋内底,鞋内底与脚底接触,非常舒适。
鞋底以上的部分是鞋帮,跑鞋的鞋帮通常由布料制作而成,作为额外的刚性结构包裹并支撑脚。鞋帮的后面部分是鞋后跟,用来支撑脚后跟。脚后跟作为旋转关节,比脚上其他较硬的部分受力更多,更容易受伤。为加固脚后跟,鞋底还可放入楔形鞋垫,进一步吸收反作用力,改变脚蹬地的角度。
这两个阶段涉及的运动十分复杂,包括大量活动部位和动作,迪克逊博士的工作就是研究这些部位是如何移动的,然后她运用掌握的知识来帮助运动员更加高效地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