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一望无际。在起伏的波涛下面,有着十分复杂的地形。
海底的地貌变化可比陆地上的要复杂得多:大洋中脊在海洋中绵延不绝,巨大的断裂带穿插其中。岛屿星罗棋布,水下也山峦起伏,有的甚至连成长长的岛链或山脉……
心有万千沟壑,不过一声无言
我们平时在沙滩上所见的几十千米的海面,海面下是平坦的大陆架,这是大陆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也可以说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大陆。在过去的冰川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大陆架常常露出海面成为陆地、陆桥;在冰川消退的间冰期(如现在),则被上升的海水淹没,成为浅海。大陆架有丰富的矿藏和海洋资源,比如已发现的石油、煤、天然气、铜、铁等20多种矿产;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是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仅阿拉斯加的大陆架,就贮藏了250亿桶原油。
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突然下落,形成一个陡峭的斜坡,这个斜坡就是大陆坡,就像一个盆的周壁。大陆坡的宽度在各大洋都不一样,从十几千米到几百千米,平均宽度约70千米;坡度为几度至20多度。它是地球上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全球大陆坡总面积约2800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2%,将近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倍。坡麓横切着许多非常深的大峡谷,称为海底峡谷,规模比陆地上穿过山脉的山涧峡谷更深更大。
从大陆坡坡麓向大洋盆地缓慢倾斜的海底沉积带,就是大陆隆,深度在1500~5000米。大陆隆的上部较陡,下部较缓,平均坡度0.5°~1°,宽窄不一,最宽达1000千米,总面积2500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面积的6.9%。沉积物平均厚度达2000米,为潜在石油、天然气的富集区。
从大陆隆再往深处,便是大洋的主体——大洋底,由中央海岭、深海平原、深海丘陵构成。
中央海岭又被称为大洋中脊,它是贯穿世界四大洋的海底一系列山脉。洋脊的形成源于大洋底部板块的扩张。在这里,地底火山熔岩涌出,经过冷却凝固不断形成新的海床。深海平原是大洋深处平缓的海床,又称深海盆地,是地球上最平坦的地段,通常位于3000~6000米的深处,延展数百千米宽。深海平原起伏通常很小,每千米相差为10~100厘米,平原何其平!深海平原大概覆盖了海洋面积的50%。
高出深海平原1000多米的丘陵或山冈就是深海丘陵,底部的宽度可达几千米。深海丘陵大概覆盖了海洋面积的30%,在所有大洋盆地中都有分布,尤其是太平洋,太平洋海底几乎有一半面积都是深海丘陵。
比深海丘陵再高一些的,就是海底山了,其中有一种海底山数量众多,大多成队列式排列着,而且是“平顶”的,称为海底平顶山。它的发现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适应海战的要求,需要摸清海底的情况,便于军舰潜艇活动,美国科学家普林顿大学教授哈里·哈蒙德·赫斯(Harry Hammond Hess)负责调查太平洋洋底的情况。他利用回声测深仪,对太平洋海底进行了普查,发现了这种有高有矮、奇特的平顶山。它们大都在海深200米以下,有的甚至在2000米水深。
按照赫斯的解释,原来平顶山是露出海面的火山岛,后来由于海水长时间的侵蚀,山头部分被“削”平,才形成今天的平顶山。这个论点的强有力证据是,有人在平顶山顶部找到了一些磨得很圆的玄武岩砾石。这些砾石的存在,说明平顶山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接近海面,受过海浪的洗礼。
海底最深的地方是海沟。海沟位于海洋中的沟槽,两壁较陡、狭长,水深大于5000米,最深可达10000米以上。在地质学上,海沟的产生被认为是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密度较大的海洋板块以约30°的角度插到大陆板块的下面,两个板块上下嵌入,形成长长的V形凹陷地带。
海沟中,还会有深度超过6000米、轮廓清楚的深海凹地——海渊。科学家现在已经探明,全球超过万米深的海渊有十多处。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挑战者深渊”(The Challenger Deep)是世界最深的海底,最深达1089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