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向南极惠兰斯湖进发
发布时间:2024-12-15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2013年1月23日,钻探正式开始。科考队员把“钻头”上的软管从线圈上解套,伸入钻孔,热水从管口喷出。鉴于“钻孔”的环境比较恶劣,科考队员并没有在钻头上安装摄像机。因此,他们只能通过软管上的3个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来判断是否已经到达了湖面:一个记录软管从线圈上解套的圈数(用来估计钻孔的深度),一个衡量下垂软管的重量(用来估计软管是否因为碰到障碍而弯曲),另一个负责记录压力(监测钻孔中的水平面是上升还是下降)。

惠兰斯湖中还含有氧气,这是上方的冰层溶化时随气泡释放到湖水中去的。有了这些氧气,一些生物就能在海底生存

底世界。但这台摄像机并没有到达湖中。在700米的冰层,钻孔分裂成了两条,导致摄像机无法深入。科考队员只能把摄像机拉上来,将水管放回到钻孔的分岔处,重新注入热水,使两条分岔重新融化成一条较粗的孔道,保证摄像机继续下降。

当钻头抵达湖面时,科考队员将水管拔出,问里放入一台摄像机来拍摄湖底世界。但这台摄像机并没有到达湖中。在700米的冰层,钻孔分裂成了两条,导致摄像机无法深入。科考队员只能把摄像机拉上来,将水管放回到钻孔的分岔处,重新注人热水,使两条分岔重新融化成一条较粗的孔道,保证摄像机继续下降。

经过调整后,摄像机再次深入钻孔,终于停留在了800米深处。由于摄像机在抵达湖底时搅起了淤泥,湖底的景象过了一会才慢慢呈现出来:镜头前是一片泥泞的湖底,到处都是土块。湖水里也漂浮着一股股泥浆。

在“欣赏”惠兰斯湖的景色之余,科学家们也做好了实验分析的准备,等待着来自湖底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