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地球最后的处女地之一,人类探索的部分还不到5%。这可能是因为探索海洋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假设一个海洋科学家想要下潜到30米深,他必须下潜得很慢、很慢,好让身体能够做出调整。当到达目标深度后,他只能在那里停留大约一个小时,然后必须慢慢返回水面。这是因为水中的压力会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你在水中吸入体内的气体是加压状态的,这部分气体由氧气和惰性气体组成,氧气会被身体利用,惰性气体则会渗入组织体液中。如果外部压力迅速降低,这部分气体会被挤出体液变成气泡出现在组织中,可能阻塞血管。
如果你要在水下长时间工作,就需要一种特别的潜水流程——饱和潜水,它通过创造一些条件让你组织体液中的惰性气体在一定压力下维持在饱和的状态,这样,体内组织不会再吸收更多的气体,也就没有更多的减压需求。当你完成工作时,进行一次减压就可以了。
这也是水瓶宫的妙处。它位于水下15(顶)~19米(支架),潜水员可以从这里出发,再下潜到30米深的地方,待上9小时,然后再回到水瓶宫整理数据、休息。他们可以一直像这样在水瓶宫待10天,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完成各种工作。“你会看到,人们水下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波茨说。
水瓶宫此前是由美国政府资助、提供给海洋科学家的研究基地。后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接手了这个项目,向更多的科研项目开放,提供水下自动化运输工具、潜水器等。各国科学家都可以自组资金在这里做科研。
一些科学家研究枪虾碰爪子的声音(枪虾有一只爪子较大,可以发出像枪声一样的巨响),还有一些科学家用发射机追踪鲷鱼、石斑鱼和长棘毛唇隆头鱼,看它们能游到多远的地方去。波茨先生说,水瓶宫的绝佳位置为标记这些鱼帮了大忙。“你不必大费周折地把鱼捞出来、植入标记,然后再放回去。”他说。水下工作避免了鱼的紧张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