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分子生物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发现了一种生物化学物质,叫端粒酶。
这种物质可以使细胞无限次分裂而不变异,也就是说,可以产生不凋亡的细胞。
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正是由于细胞在人体内不断地分裂繁殖,人类的生命才得以延续。如果细胞能无止境地分裂下去,人类不就能长生不老了吗?
细胞分裂就是原有的一个母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母细胞要把遗传物质传给子细胞,因此细胞每分裂一次,遗传信息也要复制一次。细胞的遗传物质分布在46条染色体内,每条染色体由一对双螺旋的DNA分子缠绕而成。在细胞分裂时,两条缠绕在一起的DNA链会打开,同时各以自己为模板,合成新的DNA链。但是由于很复杂的原因,DNA每复制一次,末端就会丢失一截,子细胞就不能完整地继承母细胞的遗传物质。这样就很容易发生基因突变。一般基因突变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对人类来说,很可能产生某种病变。
早在1930年,穆勒(Hermann Joseph Muller,1946年诺贝尔奖得主)与麦克林托克(BarbaraMc Clintock,1983年诺贝尔奖得主)就发现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末端有一段重复的序列,这一段序列是不携带遗传信息的,这些不带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叫作端粒。染色体复制时丢失的是一段无用的DNA片段,所有有用的遗传信息都还保留着。然而端粒的长度是很有限的,染色体每复制一次,端粒就少一截。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就指出,照这个方法,DNA每次复制之后,都会变短一点。复制几十次后,当端粒缩短至一定程度时,麻烦就来了。这时如果继续复制下去,就要开始丢失带遗传信息的那段DNA了,这对生物是致命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