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优生学”(Eugenics)这个词却到1883年才由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创造。一百多年来,这门学科涉及的观念备受争议。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进行种族屠杀时就曾利用过这个概念。
高尔顿用优生学来表述一种以人类自觉选择来代替自然选择的方式方法。后来在学术界,优生学又被分成“消极优生学”和“积极优生学”。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市能够精确地改变人类的DNA。它能够修改DNA链的某些段落,能够“关闭”某些基因,也能够给人增加特定的基因。最新的一项基因编辑技市叫作CRISPR/Cas9。
CRISPR/Cas9的编辑过程,简单来说,是将向导RNA、剪切蛋白Cas9和替代DNA输入细胞中,然后向导RNA确保切割发生在正确的位置,剪切蛋白将DNA的双链剪断,细胞自身的DNA修复机制马上会启动对DNA的修复,此时替代DNA片段被接入原有的DNA。这样,就完成了对基因的修改。
基因编辑技市已经开始应用在临床中,根据近两年的报道,成功的例子包括:缓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利伯先天性黑蒙症,提高艾滋病患者对艾滋病病毒的抵抗力。
消极优生学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有遗传性和先天性疾病的个体出生,即劣质的消除。上面詹娜的妈妈所采取的就是消极优生学的措施。在消极优生学里,遗传自然而然地来自父母,基因没有优劣,除非带有致病的因素。而积极优生学是要让那些能够表现“优秀”性状的基因被优先遗传。在21世纪这个基因时代,积极优生学意味着不但可以挑选“好”的基因,删除“不好”的基因,甚至还能插入非父母来源的基因。在这里,会用到基因编辑技术。
当我们发现病人患了与基因损伤相关的疾病时,可以修复损伤的基因序列并转移到病人的体细胞核里,以治疗疾病。这种方法现在用于临床的,有修正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和编辑免疫细胞的基因以提高抗癌能力等。
任何体细胞基因的修改和产生的效果将只体现在接受治疗的患者身上,并不会被患者的子女或后人继承。要让修改过的基因遗传给后代,就需要修改胚胎的基因。
科学家描述了这种未来技术实施的可能结果:不但能够消除产生疾病的基因,还能改变后代的一些特质,如智力和运动能力。比如父母都很矮,又想要宝宝将来长得高,就可以通过操纵基因来完成。父母甚至能够为自己想要的孩子做一个愿望清单,科学家只要混合、匹配基因和等位基因就能制造所谓的“设计婴儿”了。
向“转基因人”说“不”
这种对人类基因进行有遗传性的改造的技术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全球范围的争议,涉及科学的可行性,还包括伦理与道德的问题。
人类基因组大约有2万条基因,目前还不知道所有基因的功能是什么,基因之间通过怎样互动来产生可表现的性状。所以,对一条基因进行修改,有可能导致意外的连锁反应。比如我们增加了一条基因,让一个人长得更高,结果也同样增加他患癌症的风险。而这些不可知的性状,可能会通过遗传,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一旦进入遗传,基因变化将很难被消除,也不会仅仅局限在任何单一的社群或国家。
从道德方面看,利用改变生殖细胞的做法控制特质,有钱人就更有资源来改变自己的后代,比如成为运动员、科学家和聪明的人,而那些普通的人就更加处于劣势,或者受到歧视。
也有人认为,就算创造出的是理想的品种,但人类的生物多样性将越来越被限制在一个或几个理想品种中,这样会遏制人类未来改变的能力。一旦理想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人类会变得更加脆弱,甚至导致灭绝。
“用于临床目的的人类胚胎DNA修改是一条不得跨越的界线。”“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带头人、遗传学家法兰西斯·柯林斯声明,“就修改人类胚胎DNA而言,目前存在无法量化的重大安全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而且并没有迫切的医学应用需求。”
"对人类基因组的干预应仅出于预防、诊断或治疗目的,不能用于对后代进行改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在一份公告中称。他们指出,后者会“把全体人类固有的和平的尊严置于危险境地,并将改写优生学”。
不过,门没有被完全锁上。2015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的声明中,有这么一句:“随着科学知识的进步和社会认识的发展,对生殖细胞编辑的临床使用应定期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