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在奥运会高台跳水决赛中,你站在跳板的边缘,全神贯注,脑海里呈现出你要做的复杂的翻转和旋转动作。观众席安静了下来,可是,正当你屈膝腾跃时,有个人打了个喷嚏。你一走神,突然间记不清自己该做什么动作了,你的手在颤抖,仿佛体育馆里所有的人都在盯着你,就等着看你失败。为了奥运会的一瞬,你苦练多年,可眼看你就要把它搞砸了。你跳下跳板,用力地旋转着身体,可还是漏掉了翻转的动作,接下来你知道自己在全世界面前栽了。你的成绩以零分告终。
金牌或许可以通过身体条件赢得,然而却也会因为心理因素失之交臂。运动心理学家利用大脑工作的原理帮助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使他们在最重要的时刻表现最佳。无论是为自己的国家而战,为校队比赛,还是和朋友在公园消遣,这些简单的技巧都很有效。了解这)些技巧,没准有一天你也能成为冠军呢。
1 动机导向
奥运心理源于动机,也就是运动员实现目标的愿望。那么问题来了,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呢?心理学家已经确定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动机,它们对人的表现有着不同的影响。第一种叫作“内在动机”,它是因为自身的缘故而做某事,纯粹是为了快乐(比如,我练体操是因为它好玩)。第二种叫作“外在动机”,它是为了获得奖励而做某事(比如,我练体操是因为想赢得奖杯,或者给父母留下好印象)。同样,“自我导向”的运动员倾向于通过对比他人的表现来衡量自己的成功,因此他们往往很关注获胜;而“任务导向”的运动员则通过对比自己的表现来衡量自己的成绩,因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自我完善和对技能的掌握。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教练能够营造“任务导向”的训练环境,为鼓励运动员掌握自身技能设定训练目标,而不是关注不惜一切代价的取胜,他们就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内在动机。这样做能够减少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焦虑和压力,增加他们对运动的热爱。区别不仅于此,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资深运动心理学家肖恩·麦凯恩(Sean McCann)说:“只想赢得比赛是不够的,因为人人都想获胜。愿意每天进行艰苦的训练,尽力将任务完成到最好的人,才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