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见过的?上传图片试一试
+
* 上传图片后会自动进行搜索
* 请上传不大于4MB的图片
科普
KEPU
播放速度
驯化“萤火虫”
发布时间:2025-08-24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暑期开始,位于四川成都的天台山萤火虫微博物馆迎来了一批活着的萤火虫。它们和这里的萤火虫标本一道,立体化讲述萤火虫的故事,带给游客全方位的“逐萤体验”。目前我国主要驯化养殖的萤火虫为水生萤火虫雷氏萤,其幼虫阶段发光微弱,幼虫化蛹时部分个体存在滞水现象,羽化率也不稳定,难以满足商业化应用的需要。
  因此,要有一种“稳态高效”的萤火虫——它好养活,发光周期长,发光亮度高,能满足景观构建的需求。
  发现:科学家在远离城市光源的地方,寻找这些小小昆虫的足迹。他们的脚步范围从浙江周边逐步扩大到全国。每次都要徒步找寻,看到荧光点,团队就用捕虫网捕捉,放入瓶子,带到实验室做形态学和分子研究,确定萤火虫种类。如果捕获的是幼虫,就要养起来,看看饲养难度大不大,成虫发光亮不亮。“我们先后养过七八种不同的萤火虫。”
去年7月,在一次偶然的野外考察中,团队在海南五指山发现了一种具有“稳态高亮”特性的突尾熠萤新种。该物种与已知物种存在明显差异,被命名为“周氏萤”。“海南那次遇到了很大的暴雨,进度一度搁置,而且在山里,总会遇到很多毒虫毒蛇。
驯化:“周氏萤”是一种半水生萤火虫,和水生萤火虫相比,它抗逆性强,对生活环境的湿度要求没那么苛刻,而且更易驯化。
  发现新种只是第一步,驯化才是真正的硬仗。科学家以发光强度、繁殖能力和抗逆性为选育目标,筛选出前1%的优质个体,改善物种的遗传特性,让“周氏萤”更加适宜景观构建,更能满足商业化养殖需求。
  要养好周氏萤,首先得确定它们生活的最佳“参数”,找到最合适的温度、湿度和养殖密度……“我们进行梯度实验,控制不同变量,观察存活率,为‘周氏萤’幼虫长大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还要解决食物问题。在野外,这些小小萤火虫喜欢吃福寿螺、蜗牛和蚯蚓的尸体。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团队开发了以牛肉和磷虾为主体的优质蛋白复合凝胶饲料。“周氏萤”不挑食,对饲料接受良好,这就能保障幼虫发育需求,攻克了营养供给难关。
  萤火虫幼虫到成虫的关键期是化蛹。在化蛹前,幼虫会给自己用泥巴盖一个蛹室,钻进去,待羽化成功再飞出。科学家研究了搭建蛹室的泥土,确定最适合幼虫化蛹的泥土特性,为幼虫“盖房子”提供优质材料,提升它们的化蛹成功率。
  在一系列攻关之后,养殖基地内的“周氏萤”已经繁殖到了第四代。今年,团队成立杭州萤晖生物科技公司,专注“周氏萤”的规模化繁殖与应用。他们下一步还要开发萤火虫相关产品,打造萤火虫系列IP。“我们的短期目标,是推动‘周氏萤’成为生态景观标配,中期目标是开发萤火虫—生态复合系统,长期目标则是成为全球半水生萤火虫驯化标杆。